![]() |
今年47歲的凌建云,從14歲開始跟隨父親和哥哥學習藤編技藝,但是他的藤編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皮質、布藝沙發風靡一時,藤椅等藤編制品走入銷售低谷,再加上做藤編制品工序復雜、利潤低,群眾購買量也不多,凌建云的兩個哥哥便選擇外出務工掙錢,只有凌建云堅持了下來。他說:“當初并不是沒有動搖過,但是父親對我說過的一句話令我銘記在心:藤制品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東西,冬季可保溫,夏季可納涼,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坐上去透氣涼爽,解暑排汗,別看現在銷路不好,這都是暫時的,好東西永遠不會過時!”因這一句話,因舍不得丟開這項世代傳下來的好工藝,凌建云一直咬牙堅持,而藤編制品市場低迷,再加上家里的孩子上學,曾經的編織工匠成了貧困戶。
“凌建云吃得苦,手藝也好,只要大家用過他制作的藤編制品沒有不夸贊的,只要我們想辦法打開銷路,肯定能幫助他脫貧致富。”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為幫助凌建云打開銷路,鄉政府帶著他四處參加展銷會,效果竟出奇得好,往往展銷會還沒開完,所有的編織品已被訂購一空,各項訂單也從全國各地蜂擁而至。
去年8月,“外郎鄉藤編傳統技藝”被列入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又入選了重慶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凌建云在藤編技藝的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他表示:“藤編技藝靠我自己一個人難以發揚光大,我要爭取讓大家看到這個手藝的好處和前途,帶動更多的村民學藤編,靠藤編過上好日子。”(記者 段斯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