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共成立576個集體經濟組織" />
云陽網訊(記者 陳愛玲)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是新時代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縣積極探索多元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已形成租賃經營型、產業帶動型、資源開發型、服務創收型、勞務拉動型五種模式,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群眾穩定增收。
租賃經營型,盤活存量資產換取收入。充分挖掘、整合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校舍、倉庫等各類集體資產,通過出租或入股經營的方式,發包和租賃經營,以存量換增量。在高陽鎮樂公村,通過對閑置村校出租招商,引進業主興辦養老院,村集體每年租金收入達1.5萬元。
產業帶動型,發展產業促進集體增收。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種植、養殖業,也可以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引入外部主體發展特色產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等,帶動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增收。上壩鄉東陽村去年通過發展上壩生態黑豬養殖、種植糯玉米、中藥材200畝,村集體經濟增收達到4.5萬元。
資源開發型,充分利用資源取得效益。人和街道鳳嶺村利用千峰水庫資源,修建自來水廠,村集體每年增收超過4萬元。南溪鎮南木村流轉集體山林1056畝,村集體收益9萬元。在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充分挖掘集體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和自然風光價值,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沉睡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產生經濟效益。
服務創收型,開展各類服務實現創收。因地制宜開展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統購統銷等農業生產性服務,開展養老養生、紅白喜事“一條龍”等社會事業性服務,開展清潔衛生等鄉村生活性服務以及勞務輸出、技術指導等中介服務。黃石鎮老屋村在柑橘產業發展中,村集體通過統一經營農藥銷售、柑橘銷售、技術及勞務服務等,去年實現集體經營性收入10萬元。
勞務拉動型,組建勞務公司進行分紅。在后葉鎮吉慶村,由村集體注冊勞務公司,承接承建本村本地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去年,村集體收入實現15.6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組建勞務公司或施工隊伍,承擔小微型農田水利、機耕道路、土地整治、環境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護,通過利潤分紅增加村集體收入。
據了解,截止2018年底,全縣447個涉農村(社區)中,共成立576個集體經濟組織,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涉農村(社區)352個,占涉農村(社區)總數的78.7%。其中,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290個,收入5—10萬元的有44個,收入10—20萬元的14個,收入20萬元以上的4個,后葉鎮吉慶村收入達到最高,為34.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