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近日,記者來到平安鎮紅關村,看到昔日的荒山鋪上了綠氈,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清新的椒香味。“把這片花椒樹澆完了,我們就回家吃飯。”村民們頭戴草帽正在給花椒樹澆灌營養液,忙碌的身影在花椒樹間穿梭。
其實,不少村民常年在花椒基地干活,務工收入是一些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我在這里干活,每天可以掙70元,一個月下來有2000多元收入。”紅關村村民陳天福笑著說,“之前我家是貧困戶,為擺脫貧困,這個基地的負責人給我提供了花椒樹苗、技術和化肥,并且還實行保底收購花椒,所以,我栽種的100畝花椒不愁賣。特別是我在基地務工,每年有2萬多元的收入,因此,我家已經脫貧了。”
在紅關村,像陳天福這樣的農戶還有很多。村民劉傳英一邊干活一邊說:“之前村里沒有花椒基地時,想在家門口掙錢是件天方夜譚的事情。”
2017年初,在外打拼的村民陳明平返鄉創業,給村民帶來了掙錢的機會。
“我在外打工掙了點錢,就想回家鄉做點事情,在考察項目中,我們經過市場調查,請專門人員對當地的土壤進行了檢驗,最終決定種植九葉青花椒。因九葉青花椒顆粒大,又香又麻,不僅好存儲,還好銷售。”基地負責人陳明平告訴記者。
看準項目后,陳明平和幾位朋友便成立了云陽縣山灣花椒專業合作社,在紅關村流轉農戶耕地和荒山1000畝,從江津引進九葉青花椒樹苗,發展起了花椒產業。在花椒基地建設過程中,鎮村給予了大力支持。
在花椒基地,技術指導員一邊看花椒生長情況,一邊向陳明平說:“這段時間正是結花椒的時候,要經常到基地來看,有什么問題及時解決,保證產量要高些。”
村支書陶詩炳告訴記者:“村里為扶持花椒產業,解決花椒既增產又增收,投入了100萬扶貧資金,用于種苗、肥料、農藥、去雜、栽植等,按照總收入的7%分紅。”
1000畝花椒園從建設到種植,從管護到采摘,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村民也自然有了在家門口掙錢的機會。為壯大集體經濟,村里采取了5:2:2:1的模式進行入股分紅,其中,企業50%,貧困戶20%,非貧困戶20%,村集體10%。今年,栽植的花椒開始投產,2020年可豐產期。
陳明平告訴記者,基地有8萬余株花椒樹,還有兩個月就可以采摘花椒了,預計今年可收5—6萬斤花椒,按照市場價計算,一斤鮮花椒賣8元,大約有45萬元的收入。接下來,合作社將實行鮮銷和深加工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新建了1200平方米的廠房,購買烘干設備4臺,準備走線上線下多條銷售渠道,爭取利益更大化。
平安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紅關村是平安鎮7個貧困村之一,在經過反復市場調查及充分論證的基礎上 ,結合紅關村實際及群眾意愿,發展了花椒產業,覆蓋貧困戶19戶,吸納村民就近務工100余人。貧困村搖身一變成為一匹“黑馬”,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下一步,鎮里將充分結合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生產基礎、市場需求等,按照“因地制宜、龍頭帶動、適度規模、連片推進”的思路,擴大紅關村花椒產業,實行鮮銷和深加工并進,推行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最終實現村集體、合作社和農戶共贏的目標。
(實習生 鄭紅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