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匠心:手藝活要精細
這雙布滿老繭的雙手不僅編織過便利的生活用具,還創造了微型的工藝品。
上世紀80年代起,塑料制品的興起逐漸取代了竹編制品。看著竹編日漸“失寵”,王啟朝不免有些失落。“如果把竹編變成精致的手工藝品,定會受到不少年輕人青睞。”他想。
幾年前,年過六旬的王啟朝便挑戰起“微型化”竹編。
這些看似簡單的竹編工藝品,制作流程其實相當繁瑣——選竹、砍竹、破竹、編織……并且越精巧的工藝品耗時越長。“手藝活,要精細。”王啟朝說。
年輕時的王啟朝會親自上山選竹,但現在村里有專門賣竹的店鋪,王啟朝每年都會有幾次去挑選竹子。
“砍竹有個‘七竹八木’的說法,意思是農歷七月砍竹子,八月伐木,這時砍下的竹子水分少,不容易被腐蝕。一般選無斑無痕、竹質細膩、竹身挺直的水竹做工藝品的原材料。”王啟朝說。
竹子拿回來后,先要用篾刀將竹子破開,順著竹縫口一節節推到底,在一聲聲脆響后,一根成竹便成了條條篾片。經過磨、削,條條篾片變成薄薄篾絲,才能開始作編織,這是考驗手工藝人最重要的一道工序。“蔑絲要粗細恰當,厚薄均勻,不然編得不好看。”
編織時,王啟朝的手法十分嫻熟。只見他熟練地拿起竹篾,一根根編起來。一雙巧手在竹絲之間靈活穿梭,每條竹篾從手指縫中飛快地傳進穿出。看似輕巧,實則全靠日復一日的磨練和數百次的重復,一根蔑絲斷了都會導致前功盡棄。
約5厘米半徑寬的竹子被劈成只有大拇指的寬度,而制作最精致的竹器需將竹子削成直徑1毫米的長竹條。
作品編織到后期,需要作收口處理。一根繩索不斷地在竹縫隙間穿梭,固定整個作品的造型,最后涂光油以提亮作品光澤,一件成品便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