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陽網訊(記者 王彬彬 實習生 鄭紅均)近日,記者來到后葉鎮吉慶村的油橄欖基地,看到近50名工人拿著鋤頭打窩、栽植油橄欖,現場一派熱鬧的勞動景象。
去年11月,后葉鎮結合地理條件,決定在吉慶村發展油橄欖生態產業,參與農戶200余戶,開荒地1500畝,種植優質油橄欖5萬余株,間種黃精500畝,建成油橄欖黃精種植園,幾年后,這一株株油橄欖苗變成一顆顆油橄欖樹,將實現生態經濟林的目標。
該園采取“三權分置”﹢退耕還林﹢復墾資金的形式進行,即農戶將耕地委托給村集體,村集體再引進公司進行合股經營,公司在村集體和專業合作社的監督管理下獨立經營,分紅模式為公司51%:農戶40%:村集體9%。該村村支書舒學峰算了一筆賬,油橄欖第四年至第六年為一般產出期,產值約為豐產期的50%,即每年每畝產值為8000元,其中公司占4080元,農戶占3200元,村集體占720元。到第7年,油橄欖進入豐產期,每年每畝產值約1.6萬元。其中公司占8160元,農戶約占6400元,村集體約占1440元。
張曉英今年62歲,她是土生土長的吉慶村人。“我在這里生活了大半輩子,以前,這一片土地是荒地。”張曉英指著一大片油橄欖基地說,“這不,村里不僅對這一大片荒地進行了整理,還種上了油橄欖,我的幾畝荒地也能賺錢了。”
據舒學峰介紹,在未投產前,農戶每畝可獲得1200元的退耕還林補助。另外,黃精通常在第3年投產,畝產量按2000千克計算,每年每畝產值3500元,其中,公司每年每畝分1785元,農戶分1400元,村集體分3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