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八字方針” 深入推進我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彭國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我們要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中央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新論斷,特別要對標對表“八字方針”的科學內涵、內在邏輯和具體要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學評估我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形勢
近年來,重慶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主動把握供給需求規律,破解供給結構難題,成效明顯。但是,我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約依然存在,必須正視矛盾與困難,抓住環境變化中的發展機遇,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大力破除無效供給,為優質產能騰挪空間。有效化解船舶、煤礦等過剩產能,推進商投集團、糧食集團、能源集團、化醫集團等優化重組,實施房地產市場系統調控和超前調控,有效管控各類金融風險。二是切實增加有效供給,培育發展新動能。實施大數據智能化助推工業轉型,民生、交通、旅游等領域智能化應用不斷拓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戰略性新興服務業,加快培育農業特色產業。三是實施創新驅動,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新增科技型企業4300家,引進高校和企業高端研發平臺和資源,深入實施軍民融合;加大創新投入,加快培育創新平臺,持續改善創新環境,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四是綜合施策降低企業成本,減輕實體經濟負擔;聚焦基礎設施、精準扶貧、環境整治和社會民生等領域精準發力,補齊發展短板。
我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存在短板。一是基礎設施短板較為突出。目前,高鐵建設進度滯后,對外通道建設不足;水利設施欠賬較大,水利、公路等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二是動能轉換亟待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不足1/4,尚未形成支撐經濟發展的主力增長點;傳統產業智能化水平不高,核心智能制造裝備和系統集成能力不足。三是創新短板仍然突出。我市R&D投入只有1.95%,研發創新平臺偏少,高端要素資源平臺緊缺;研發型企業不多,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僅占全國總數的1.48%,規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機構的僅占15.7%、有研發活動的僅占28.5%;高端創新資源、高層次創新人才總量不足。四是實體經濟負擔依然較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企業普遍稅費負擔仍然偏重。
我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一是科技產業革命的重大機遇。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我國完全可以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為我市推動大數據智能化,實現在智能終端、物聯網、汽車電子、智能制造、儀器儀表和5G通信等“5+1”領域的創新帶來了新機遇。二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機遇。中央推出1600多項改革事項釋放制度紅利,“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拓展新空間,為我市深度融入全球貿易、投融資、服務體系,以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了新機遇。三是加快綠色發展的重大機遇。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治理,重慶以“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為目標,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就能實現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建成綠色經濟體系。四是加強宏觀政策調控的機遇。中央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為我市補短板、強弱項、促轉型帶來了新機遇。
以“八字方針”為根本遵循,深化重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八字方針”落實到我市,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聚焦“高質量”,發力“供給側”,推動“智能化”,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大力實施“八項行動計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高質量發展。
著力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一是有效破除無效產能。科學把握化解過剩產能的節奏和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加大“僵尸企業”處置力度,對有市場、有前景、暫時遇到困難的企業區別對待,通過實施戰略重組等方式使其重獲新生。二是加大“降本增效”力度,把“涉企減負30條”等政策落到實處,合理降低企業稅費負擔、融資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工成本和企業用能成本。三是強化補短板。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深入實施脫貧脫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事業等補短板四大工程,提升教育、醫療等水平,增強公共服務能力。
著力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一是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精簡涉及民間投資管理的行政審批事項和涉企收費,加快推進“多證合一”“多規合一”改革,實施“包容監管”,壓縮前置審批,清理行政審批事項等,降低制度性成本。三是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堅決打破“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等方面打造公平競爭環境。四是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加強立法保障,保護企業家人身財產權利和企業合法權益。五是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著力解決民營經濟融資、辦事、創新、維權難題,盡快緩解“負擔重”等瓶頸。
著力提升產業鏈水平。一是培育智能化產業。著力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超算、軟件服務、物聯網、汽車電子、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培育智能產業集群。二是要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安排資金鏈,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鞏固提升汽車、電子制造兩大支柱產業和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智能化轉型。三是實施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著力在創新主體、創新平臺、創新環境、軍民融合發展上取得新突破。特別是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和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制度創新優勢,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要素,加大科技投入,重點突破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搶占大數據智能化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四是推進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加強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相融。
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一是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優化勞動力市場、土地流通等方面制度安排,優化勞動力、土地等要素供給結構,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精準調控房地產市場,保證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二是完善地方金融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積極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推動地方金融機構信貸資源向中小企業傾斜,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三是要創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機制,明確基本公共服務內容和標準,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基本公共服務規劃城鄉同步、政策城鄉普惠、管理城鄉統籌和服務城鄉均等。四是圍繞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做強開放平臺、暢通開放通道,依托國內外兩個市場,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
(作者系重慶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