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做好“六穩”這篇大文章,千方百計穩住基本面,是做好我市新的一年經濟工作的關鍵
● 著力發展實體經濟,提升全市科技創新能力,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激發民營企業市場主體活力
● 強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質與量并重,強化政策保障措施
回顧過去的一年,全市經濟發展保持了“穩中向好、穩中有變、穩中促轉”的態勢,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面臨著支柱產業下行壓力大、有效投資不足、實體經濟企業經營困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新變化,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在壓力面前,唯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做到“四個扎實”的重要指示要求,貫徹執行中央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保持定力、增強信心,沉心靜氣、埋頭苦干,聚焦重點領域,注重精準施策,方能抓好推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創造高品質生活。
一、統籌做好“六穩”大文章,千方百計穩住基本面
“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精準研判我國經濟運行形勢后作出的重要部署,是穩住發展基本面,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統籌做好“六穩”這篇大文章,千方百計穩住基本面,是做好我市新的一年經濟工作的關鍵。
第一,夯實最大的民生工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六穩”之基礎。全市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增加更多工作崗位,為以大中專畢業生為主的青年群體、農村進入城市務工人員和在產業結構轉型中下崗和需要轉崗的勞動者提供包容性就業機會。勞動社會保障部門要精心做好失業保險工作、再就業的技能培訓以及職業信息發布和推介等工作,及時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同時,要采取切實管用的措施支持企業穩定崗位,鼓勵各類技術人才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各類社會組織積極開展幫扶就業,齊心協力做實穩就業工作。
第二,暢通實體經濟發展的血脈。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實體經濟的血脈,更是防范經濟風險、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穩金融要強化全市法人金融機構綜合監管,持續推進重點企業風險處置,扎實推進金融領域專項整治,全面清理政府債務風險等,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摸清我市重點企業風險狀況,對杠桿率過高的風險企業精準制定化解風險引導措施;督促融資平臺、房地產和重點企業聚焦主業,避免盲目擴張,跨界經營。對暫時出現資金鏈緊張、信譽良好的企業要提供充分、必要的流動性幫扶資金,確保實體經濟健康正常運行。要加強融監管力度,打擊擾亂市場的非法金融活動,保障市場參與主體的合法利益。
第三,提升外貿總體水平和質量。外貿是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反映我市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和質量。在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逆全球化趨勢抬頭的背景下,穩外貿需要全市各區縣加快培育外貿主體,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挖掘外貿發展潛力,走以質取勝之路。要利用好外貿資金對擴大進出口的促進作用等舉措,加快推動貿易便利化進程,著力降低進出口企業成本,幫助市場主體穩步開拓多元化市場,保持進出口穩定增長。要加快推進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自貿區建設,打造跨境電商倉儲物流中心,構建電商平臺,加快培育跨境電商新業態。要鼓勵我市有實力的企業積極主動“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發揮好中歐班列作用,增添我市穩外貿的動力。
第四,利用好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工具。外資是深化我市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也是助推我市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重要工具。穩外資要把中央有關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落到實處,進一步深化我市外資領域“放管服”改革,為外資營造更加便捷公平的環境。要建立和完善全市外商投資企業信用信息記錄和歸集,形成外經、商務、海關、稅務、工商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協同監管、社會公眾參與監管的外商投資服務監督體系。要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及時解決外商投資企業反映的問題。要強化智博會、西洽會等重大節事活動的引資載體作用,積極參加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活動,加大引資力度,確保取得成效。
第五,發揮好投資擴大再生產的驅動力。投資既是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擴大再生產的重要驅動力。穩投資要著力推動全市在建或擬建重大項目的進度,倒排工期,促進在建項目早竣工早投產,發揮綜合效益。要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統籌謀劃,精準招商,用項目支撐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列出專項資金,對民間資本投資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技術創新、品牌建設、智能發展、綠色發展領域的給予扶持和獎勵,以小博大,撬動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全市投資。
第六,厚植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基礎。經濟學意義上的預期是人們在形勢認識的基礎上對投融資、生產經營、消費等行為的理性期望。今天,穩預期已經成為統一思想、提振士氣、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思想基礎。因此,穩預期就要正視當前我國、我市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客觀分析,不回避問題,實事求是。要堅定信心,胸懷必勝信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精準施策,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實現預期,在穩住基本面中促進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第一,著力發展實體經濟。首先,要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和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和先進制造業,加快優化升級經濟結構,用實力和品牌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要依托西南綜合交通樞紐、重點產業園區、高新區、智力密集區、中心城區等要素,規劃建設和做大做強一批智慧型、智能型產業園區、知識創新區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尤其要重點建設一批現代物流、新型特色專業市場、科技服務、金融商務、健康養老、文化創意、旅游休閑、文化創意、綜合性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要以跨要素融合、跨行業融合、跨平臺融合為重點,推動全市服務業內部各類業態、各種服務功能融合發展,擴大產業規模,擴張產業邊界,創造新型業態。其次,著力培育智能產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廣智能化應用,加快推動“重慶制造”向“重慶創造”“重慶智造”轉變,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圍繞全市裝備制造業、重大技術裝備等重點領域,組織關鍵技術產業化聯合攻關,研發一批在國際上叫得響的高新技術產品,提升關鍵系統和核心部件配套能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再次,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鄉村“生態文明+地貌特色”原則,積極推進農業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綠色生態化,在全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特色經濟”、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產地生態、產業融合、產出高效”的現代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依托,建成一批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的特色小城鎮。政府、市場、社會聯手盤活農房、農地等閑置資源,策劃包裝建設一批鄉村地貌特色的田園綜合體、農業綜合體、“共享農莊”、村落風景區,培育與打造一批具有鄉村地域人文特色、風貌特色美麗村莊、美麗田園、美麗家園,讓美麗鄉村成為休閑、旅游、度假、養生的生態樂園,繁榮鄉村集體經濟,發揮好三產融合的示范引領作用。
第二,提升全市科技創新能力。首先,要搭建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立及時、高效、暢通的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推動我市科研院所、高校與行業企業開展橫向科研合作,參與行業企業戰略規劃、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品牌建設等。支持全市科研院所、高校面向社會開放科技資源,聯合地方政府、行業組織、大型企業等,建設一批科技園、產業園區或成果轉化試驗區,孵化和扶植一批新的高科技企業。其次,鼓勵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直接服務引導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與地方政府、廠礦企業聯合組建創新實體,實現研發、成果轉移轉化推廣無縫對接,實現成果轉移轉化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和供給方式的多樣化,發揮成果轉移轉化主體的市場交換功能優勢,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直接提供者”向“促進者”和“發包人”轉變,提高供給效率和轉移轉化質量。再次,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配套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攸關我市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重大項目的研發投入,發揮好財政科研投入的引導激勵作用和市場配置各類科技創新要素的導向作用。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崗位,通過“間接有償”的投入方式及“市場評價”的分配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加大對每年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團隊、優秀人才、優秀科技成果的獎勵和宣傳力度,不斷增強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人員的榮譽感和獲得感。
第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首先,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出臺政策,全力打好我市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和凈土保衛戰;全面摸清消除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確保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保持地下水質量和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各類生態紅線得到剛性保護,全市林木覆蓋率逐年提高。其次,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我市農業綠色低碳生產、耕地輪作休耕、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廢舊農膜和包裝物回收處理等政策落到鄉鎮、村組,確定到責任人。國土、農業主管部門要依法摸清我市土壤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基本情況,出臺嚴格的管控防治措施,細化獎懲辦法。農業、林業主管部門要構建具有重慶風貌特色的田園生態系統、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體系、綠色發展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著力提升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再次,打造一批具有重慶地理標識、有核心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原產地農產品,提高產出率和安全性。完善鐵腕治污常態化機制,強力推進污染治理工作,壓實各級政府責任鏈條,構建全民共治的污染治理體系和污染防治的長效機制。
第四,激發民營企業市場主體活力。首先,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堅持向改革要動力,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打破各種各樣的“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家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其次,綜合運用政策工具和市場化手段,推動土地、財政、金融資源、科技服務、人才引進、公共服務等公平向民營企業供給;采取特殊措施擴大金融市場準入,拓寬民營企業融資途徑,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穩住和壯大民營經濟。再次,加強政策協調性,提高政府部門精準施策水平;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完善領導干部幫扶企業機制,聽取民營企業的正當訴求,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盡快落實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加大創新要素投入,解決好企業人才、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問題。建立完善全市民營企業融資信息共享和對接平臺,完善民營企業信用評級制度。發揮好政府股權投資基金作用,廣泛吸納各類社會資本,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引導民間資本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促進民營企業調結構、轉方向。同時,要借助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宣傳,講好我市民營企業發展的好故事,營造全社會尊重民營企業的良好氛圍。
三、做大做強戰略性支柱產業,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
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對我市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和新的增長點培育作用。
第一,強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自貿區、兩江新區等建設高水平開放高地,強化高端產業的引領作用。以“標桿性”的大項目帶動大投入,重點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超算、軟件服務、物聯網、汽車電子、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裝備、數字內容等12大產業,激活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頁巖氣等重點產業裂變“反應堆”,延長產業鏈,形成輻射全國全球市場的產業集群,實現重慶經濟增量持續爆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堅持質與量并重。持續推進我市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做大總量和調優結構并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并舉,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尤其是要以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等為重點,全面啟動我市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工作,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數字化生產線,煥發傳統產業新活力。結合各區縣大數據智能化產業優勢,多點布局智能產業集聚區、智能園區、大數據產業園等項目,形成多點支撐、相互協調、錯位發展的新格局。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完善“僵尸企業”退出機制,加大支持企業創新力度,狠抓企業研發投入和科研機構人才源頭,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提高投資有效性;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支柱性產業質量和發展水平。
第三,強化政策保障措施。加大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政策的支持力度,集中配置資金資源,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擴大服務業企業融資渠道,利用存量土地優先發展我市現代服務業,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加大我市城際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補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商用步伐,形成全市服務業高端化、集群化、差異化的格局。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農業、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打造有特色、有實力、有品牌價值的工業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全力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互聯網+養老等產業發展,提升我市服務業核心競爭。加快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發展,推進旅游業發展,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鼓勵育幼、養老、新興商貿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發展,優化服務業結構,擴大服務業發展規模,做大做實做強服務業發展載體,提升服務質量,推動服務業跨越式發展。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