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陽網訊(通訊員 劉小軍)常言道,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12月17日,太陽剛冒出山尖,家住普安鄉豐河村丁中秀便拿起鋤頭,背著背簍上山挖“寶”去了。
丁中秀所挖的寶貝就是“巴巖姜”,又名骨碎補、爬巖姜、飛天鼠等名。
“巴巖姜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晾曬干后,再拔除茸毛就可出售給中藥材收購商了。”丁中秀說,“巴巖姜”其形狀似姜,長在巖壁上,生在石縫中或樹干上,要想輕松的采獲巴巖姜也不是一件易事。
現在農村生態環境變好了,有利于“巴巖姜”生長,數量較多,但“巴巖姜”產量還是較低,加上生長的地方比較險峻或陡峭,因此價格也不低,曬干之后能賣8元/斤。
“我在家帶孩子,閑著也是閑著,上山挖點還可以補貼家用,今年大概賣了2000多元。”丁中秀說,在家挖“巴巖姜”的都是些留守婦女和老人,當地也有專“巴巖姜”,不用擔心銷路,曬干了就能變成錢。
據《本草新編》中介紹,“巴巖姜”,味苦,氣溫,無毒,用于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松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等病,是醫學界不可多得的一種草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