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銅梁高新區南雁集團,工人正在現代化車間作業。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勇? 張桂林? 李松
政策“一籮筐”卻難落地,一些扶持政策“看得見卻摸不著”,政府盡力幫企業卻不解痛……當前,幫助民營企業解困如何出實招見實效,是基層急待解答的一道考題。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發現,民營經濟占GDP近八成的重慶市銅梁區,堅持出政策不拍腦袋,對癥下藥、精準施策;扶持措施不求“高大全”,著力在關鍵處拉一把、送一程;營造環境不喊口號,把服務企業制度化、系統化,著力幫助民企破解“七難”。今年以來,這個區民營企業增至1.1萬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增長近1倍。
“不求面面俱到,
在企業最痛處給藥”
銅梁區97%的工業企業是民營中小企業,近兩年不少企業陷入困境。“都說日子不好過,但難在哪里、困在何處?各有異同,必須精準施策。”銅梁區委書記唐小平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區里提出涉企政策要“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區領導帶隊走訪民企200多家,收集300多個問題,總結出當前民企融資、降成本、引才用工、轉型升級、開拓市場、發展環境、政策落實等“七難”,解困措施“寧可少一點,但要實一點”。
融資難是當前企業反映最集中的“燃眉之急”。“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在企業最痛處給藥。”銅梁區金融辦副主任劉秀麗告訴本刊記者,民營企業融資難,不僅體現在貸款難上,也體現在融資渠道狹窄上,類似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等,還有很大空間可以拓展。
“哪里有短板,就在哪里補齊。今年,銅梁區研究設立36億元股權投資和產業引導基金,就是要創新融資模式,幫助一些優質企業在‘爬坡登頂’時扶上馬,送一程。”劉秀麗說。
重慶慶蘭實業有限公司是福特、通用等整車廠零部件供應商,業務拓展與北京奔馳談下一筆40萬輛整車制動盤項目。“但產線投入需要兩億元,公司資金跟不上,合同眼看要告吹。”慶蘭實業總經理助理曾曉燕說,區里以承諾10年期回購股權作為擔保,幫助企業申請到國家產業發展投資基金2.58億元的股權投資,使項目“起死回生”。目前項目已開始小批量供貨,完全達產后產值將超過3億元。
有的民營企業可能連金融機構的面都見不上,有的因一筆資金缺口就可能陷入生死關口……為此,銅梁區由政府出面牽頭,搭建政銀企“鐵三角”,每月定期召開三方座談會,對接融資信息,并支持銀行創新助保貸、購置貸等業務。今年前三季度,銅梁區發放企業貸款98億元,協助企業融資56億元。
最關鍵是要“救急、救難”,銅梁區政府部門走訪發現,有些企業因為無法籌集還款資金,面臨斷貸風險。銅梁區興農擔保公司副總經理徐勇告訴本刊記者,“為解決企業這‘最關鍵一口氣’問題,區財政每年提取收入的5%作為應急轉貸資金,首期規模3億元,可滾動解決近20億元‘過橋資金’需求。”今年已經有10余家企業拿到近4000萬元的“救命錢”。
生產經營成本高,是壓在不少民企身上的一塊“巨石”。銅梁區以降低物流、能源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為突破口,幫助企業減輕負擔;與供電企業價格談判,今年已有116家企業用上直供電,企業每年節支近5000萬元。
杜絕“事前不過問、事后一刀切”
民企良性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在成長期,會遇到大大小小的矛盾,這就更考驗政府監管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我們曾經因為‘一雙手套’受到重罰,損失慘重。現在,執法人員定期上門提醒,幫助查漏補缺,督促企業即行即改。”銅梁區某機械制造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2015年,上級執法部門在檢查中發現,這家企業的員工將廢棄的含油棉紗手套、含油鐵屑和生活垃圾混合堆放,開出罰單10萬元;當年企業所有政府補貼、獎勵被取消,銀行貸款額度被縮減。
“執法只是手段,目的還是為了讓企業規范運行、健康成長。政府監管不能‘事前不過問、事后一刀切,一罰了之’。”銅梁區明確要求對企業既要監管為重,也要服務優先。
探索實施涉企業處罰報備制度。銅梁區規定,凡對企業擬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暫扣)許可證或執照、1萬元及以上罰款等處理決定的案例,需區政府法制辦對其合法性、適當性審核把關。
“這并不是要求執法失之于松,而是要規范執法,促使監管部門把工作重心從事后處罰,轉移到事前服務上來。”區政府法制辦法制科科長湯茨祥說。
在制度化服務“大事”的同時,對涉企的“小事”也不含糊。福斯特飼料公司廠門較小,門前公路因鋪設中間綠化帶變得狹窄,導致運貨卡車無法順暢進出。企業反映情況后,區國土、規劃、市政等部門很快召開現場協調會,對綠化帶進行改造,解決了難事。最近半年,已有27件類似“小事”得到妥善解決。
“把民企的事當事,把企業家的話當話”,換來的是民企投資紛至沓來。今年前三季度,銅梁區新簽約招商項目94個,計劃總投資460多億元,其中聯合京東打造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聚集智能制造企業13家。
整合政策助力民企創新升級
在銅梁高新區,重慶環際低碳節能開發有限公司研發的一款產品,近兩年來成為細分市場的“爆款”,每年為企業創造產值達到6000多萬元,利稅500多萬元。
作為一家科創型企業,環際低碳從2010年創立一直到2014年,都是研發投入期,投資強度大、資金壓力大。“在這4年多時間里,企業能夠心無旁騖搞研發,堅持了下來,得益于政府高科技項目孵化政策的支持。”公司綜合部部長馬渝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此期間,從免費提供1000多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到協助企業對70多項專利申請科技補貼,再到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資質……銅梁區財政、科技等部門提供了一條龍的高新企業孵化服務方案。
民企發展不僅要解“一時之難”,更要謀長遠之策。“銅梁區內科研機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如何才能幫助民企突破瓶頸、轉型發展呢?一個突破口就是取長補短,善借‘外腦’,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唐小平說。
“由政府牽頭搭橋,重點加強與北京科技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同建立研發平臺和科技服務機構;推出高含金量的人才引進政策,給予入職補助、專利扶持、成果轉化扶持等全鏈條服務。”銅梁區副區長張洪偉介紹。
“過去,人才創新扶持政策分散在科技、人社等多個部門,政策是有,但有些卻落不了地。比如有的單個政策獎勵額度只有幾百元,企業怕麻煩不愿申報,扶持政策也就‘懸空’了。”銅梁區委組織部人才工作科科長騰飛說。
“扶持文件不在多少,關鍵要落實、管用、有效。”為讓人才引進、協同創新等不成為“紙面政策”“抽屜政策”,銅梁區對人才扶持政策進行梳理集納,有用的保留,沒用的刪掉,統一出臺“人才10條”。
“來銅梁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一次給予最高50萬元補助;引進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三年內給予最高50萬元研發項目資助……‘人才10條’條條干貨,簡單明了,就是要讓企業記得住、用得上。”張洪偉說。
隨著創新扶持政策落地,不少企業正在嘗到甜頭。近年來,從事低溫儲罐、石油場站設備研發生產的重慶欣雨壓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受原材料漲價、產品市場增速放緩的影響,經營壓力陡增。“在傳統市場飽和的同時,液化天然氣裝備市場卻在快速興起,我們想瞄準這一塊突圍。”公司質量總監彭棟才告訴本刊記者。
液化裝備制造工藝、天然氣場站遠程信息化控制等技術瓶頸,是擺在企業突圍路上的“攔路虎”。彭棟才說,企業想要多方引進研發團隊,區政府聽說后提供引才補助,協助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引進專家教授10多人。
獲得了“智力支撐”,相關技術難關得以突破。“預計明年4月企業將生產出第一臺天然氣液化裝備,全年計劃生產20臺套,產值有望達到2.5億元。”彭棟才介紹。
在扶持政策助推下,最近一年,銅梁高新技術企業增長了1倍多,達到78家。
加強監管力避“以大欺小”
隨著一系列政策落實,民企生存發展之困有所緩解,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部分企業反映,一些領域仍然存在影響中小民企成長的“潛規則”,有待破除。
產業鏈上“以大欺小”的痼疾須根除。有的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生產的油氣儲罐等設備主要供給國有油氣巨頭,但他們下訂單從來不給預付款,產品收貨驗收合格后,也不會按合同約定付款,而是要拖延到設備在各個井場投用后才給回款,有的設備從交付到回款周期要三四年。對此,不少中小民企呼吁,政府應對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對其產業鏈上下游中小民企的商業、財務行為是否規范、合法加強監管,打破“以大欺小”的痼疾。
謹防濫用企業信用懲戒權,對民營中小制造企業、初創企業不能搞“一錯誤終生”。不少中小民營企業主告訴本刊記者,現在政府監管日益嚴格,企業守法規范經營自覺性越來越強,但也需要適當的容錯機制,不能事無巨細都與企業信用掛鉤,動輒搞信用懲戒。企業信用不同于個人信用,一個看似細微的懲戒不僅影響企業的銀行融資、評級發債、市場訂單,甚至可能擊垮一家企業。建議在守住法律底線的同時,關注中小企業的“生命線”,慎用信用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