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一名外科醫生”
這件事情的發生,讓他下定決心從護士轉成為一名醫生,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外科醫生能看病能開藥,還能開刀動手術,我就是要當一名這樣的醫生。”從此,馮文貴暗暗下定決心。
之后,他向醫院申請外出進修學習,身為一名男護士的馮文貴卻遭到拒絕。但馮文貴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刻苦鉆研,他開始自學西醫本科教材、中醫理論,瀏覽各類醫學雜志,短短時間里,他通過自考考入成都中醫學院刊授大學。畢業后的馮文貴獲得了到三峽醫院進修的機會。
馮文貴十分珍惜這次機會,不錯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輪轉各外科科室學習。“白天跟著醫生進行臨床學習,晚上就去圖書館看書。”一年半的時間里,馮文貴在專業水平上突飛猛進,掌握了甲狀腺、胃腸、肝膽、婦產科等常見病以及多發病的診治等多項外科技術。
原本只開展十余項外科小手術的鳳鳴中心衛生院,因為馮文貴的學成歸來,醫院新增了多項外科技術。
1998年,馮文貴偶然翻閱到馬彥彥教授編寫的《新式剖宮產術》,對于當時的他來講,仿佛發現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新式剖宮產術采用橫切口,能縮短手術時間,更重要的是能降低治療費用且患者恢復較快。通過自學摸索,馮文貴成為云陽縣首位開展該技術的外科醫生,半年內便成功開展了10余例,獲得良好成效。2002年,馮文貴被評為鳳鳴中心衛生院先進工作者,2003年被調入云陽縣中醫院工作至今。
“我是一名外科醫生”
2009年,患者余海蘭在浙江打工時染上傷寒,導致多處腸穿孔,先后在浙江三甲醫院就診不僅沒有治好病,還導致傷口發生了潰爛、腹壁缺損腸外露。
五年時間,病魔長期纏繞著余海蘭,幾乎耗光所有家庭積蓄。經人介紹,余海蘭抱著最后的希望住進了縣中醫院。醫院安排馮文貴治療她的疾病,他了解了病情后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馮文貴給余海蘭實行了腸切除、腸吻合、腹壁缺損修補手術。治療期間,馮文貴一絲不茍,有時甚至親自換藥。在經過30多天的治療后,余海蘭病情得到痊愈。
“馮醫生,是你救了我的命,我真是不知道該怎么感謝呀!”
“我是一名外科醫生,幫助你是我們的職責,只要你好了,我們就高興,用不著感謝。回家注意休息調養,有不舒服的地方,打電話問我,好嗎?”
一句簡單樸實的“我是一名外科醫生”,卻包含了馮文貴對職業的擔當。以治病救人為己任,以提升醫技為終身目標。2008年,馮文貴通過成人高考考入重慶醫科大學,并在重醫附一院進修學習,帶領云陽縣中醫院大外科迅速發展,開展腹腔鏡、食管癌、肺癌等多項診治技術。
“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
“馮醫生,我腎上有結石,需不需要處理一下啊?”采訪中,一位患者來到馮文貴的診室。
馮文貴在詳細詢問癥狀后,回答道:“沒事的,這是小結石,多喝水就可以自然排出了,水就是藥,記得一定要多喝水。”就這樣,病人安心地離開了醫院,沒有多花一分錢。類似于這樣的便宜又實惠的“處方”,對馮文貴的患者來說,已經司空見慣了。
“縣里大部分患者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富裕,所以在給他們看病時,能省則省。”馮文貴表示,由于自己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深知貧苦患者的難處。
“如果我是一個貧苦的患者,相信我也會渴望在無助之時能得到實惠的幫助。”他總是將自己放在患者的角度來考慮。
2005年,由馮文貴主創的“非開腹食管癌術后經膈肌空腸造瘺”技術引起學術界內各位專家的關注,該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開腹輸入腸內營養,為患者大大節省費用,這項技術可為每位患者節約大概3000元。
“很多醫生不愿意接受這樣的技術,他們認為沒有必要。但在我看來非常有必要,一切能為患者減少負擔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在平時的手術中,馮文貴也會根據患者情況,減少高昂材料的使用,如用絲線代替結扎夾等。
馮文貴就是這樣的一名醫者,他沒有驚人的舉動,也沒有華麗的言語。卻用能省則省,全心全意為患者著想的動人情懷為眾多患者帶去方便和實惠,用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鑄就了患者眼里真正的“好醫生”。
(記者 王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