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人和街道立新社區有這樣一位好兒媳,10年間,她兒子意外離去,丈夫病逝,一個個嚴重的打擊,并沒有擊垮她的意志,她卻挺起腰板,毅然挑起了家里的重擔,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她每天起早貪黑進行勞作。她悉心照顧著年邁的婆婆和孫子孫女,她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強,詮釋了責任擔當與愛的深刻涵義,她就是64歲的陳先珍。
“照顧好婆婆是應該的”
近日,記者來到立新社區陳先珍家里,掃視一眼家中,房子收拾得整齊干凈,此時,陳先珍正在給一位老婆婆喂飯,老人是陳先珍的婆婆譚從節,今年98歲。“我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問婆婆想吃什么,然后給她洗臉,喂完早飯后,我就出門去買婆婆喜愛吃的東西。”當記者問起如何照顧婆婆的,陳先珍便打開了話匣子。
平日,陳先珍對老人照顧得很好。去年夏天,陳先珍剛干完活回家,發現婆婆不見了,陳先珍立即出門去尋找。六月的天氣特別熱,陳先珍頂著烈日找了1個多小時,最后在離家不遠的廣場上找到了婆婆。“當時也顧不了累,抱住婆婆就哭,如果我再失去婆婆,我如何向逝去的丈夫交代。”談起這件事,陳先珍眼里淌出了淚水。
2015年7月,譚從節婆婆生病住院,陳先珍在醫院伺候了一個月。每天做好吃的送去醫院。病友羨慕不已,說老人有個好女兒,福氣好,病友知道陳先珍是兒媳后,對陳先珍的孝道贊不絕口。
多年來,陳先珍幾乎很少逛街,姐妹們約她,她總是笑著說:“沒時間。”其實,陳先珍也很想出去逛逛商場,但她知道,婆婆離不開她。除了照顧婆婆的飲食起居,還要讓婆婆有個好心情,因此,陳先珍就經常扶著婆婆出門散步。社區的人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景,總是對陳先珍豎起大拇指說:“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每次看到周圍人的稱贊,陳先珍談談一笑回答:“照顧好婆婆是應該的!”
挺直腰板擔當起家的責任
2004年,對陳先珍來說,是她不愿意被提及也不愿回顧的時間點。這一年,厄運悄悄降臨到這個家。大兒子意外去世,給這個溫馨的家庭帶來了巨大打擊。“兒子當年30歲,小孫子才兩歲多,我兒媳因為過度懷念丈夫,每天晚上不睡覺,總想著在晚上能再見到她的丈夫,可惜,已經不可能了。”陳先珍說著,忍不住抹下一把把淚。
陳先珍的兒子去世后不久,丈夫王懷明患了尿毒癥。“我丈夫每周要到醫院做血液透析,一個月的透析費加上藥費,即使報銷后,還要負擔200多元。”陳先珍說,因為患病,丈夫身體虛弱,基本喪失了勞動力,全家的重擔就落到了陳先珍身上,雖然生活拮據,陳先珍卻沒有放棄對這個家庭的責任。“我想著,只要控制好丈夫病情,家里還有小兒子,這道坎會過去的。”但讓人遺憾的是,在2012年,丈夫還是去世了。“他一走,我感覺天都快塌下來了,我們一家大小徹底沒了寄托,但日子還得繼續過,婆婆和孫子都需要照顧,我得挺直腰桿,振作起來,把這個家的責任擔當起來!”陳先珍哽咽著說。
那時候,全家人的生活開支全靠陳先珍種菜維持,她一個人種了2畝田地,每天早上3點鐘就起床,開始摘菜、洗菜,早上送孫子上學后就去場鎮上賣菜,賣完菜就是中午12點了,她又趕緊回家為婆婆孫子孫女做飯,來不及吃上幾口,陳先珍又得去地里干活,直到晚上12點鐘,每天只能睡二三個小時,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陳先珍起早貪黑,什么臟活累活她都干,連她自己也不知道,這些年自己究竟哭了多少次、流了多少淚。“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不能撂下這個家!”陳先珍含著淚說,在她心里,只要努力,日子就會越來越好。
把孝道“接力棒”傳下去
陳先珍有兩個孫子兩個孫女,全是她一手帶大。大兒子去世后,大兒媳便外出打工,小兒子和兒媳為了補貼家用,也外出務工去了,一家人都在盡最大努力減輕家里的負擔。
回憶起照顧孫子的那段日子,陳先珍說累并快樂著,自己每天像風火輪一樣運轉,既要照顧婆婆,還得負責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既要種地干活,又要做飯收拾家務。“那些日子雖然說每天都很辛苦,但也很充實。孫子孫女每天圍著我喊奶奶,給我講他們學習到的知識,確實讓我很開心。都說隔代親,這話一點都不假,看到幾個小家伙我心里就特高興。我常給幾個孫子孫女講,做人要誠實,對待父母要孝道,要把我們家的孝道風氣傳下去。”一說起這些事,陳先珍笑得合不攏嘴。
如今,陳先珍的兩個孫子已經在工作了,兩個孫女一個在讀大學,一個在讀高中。在陳先珍的影響下,孫子孫女十分孝順。“孫子孫女都很懂事、很孝順,知道家里不容易,能自己解決的事都是自己解決,不給家里添一點麻煩。”陳先珍說,即便有一天自己累得不能動彈了,兒子、兒媳、孫子、孫女也會接過孝道這根“接力棒”,把這種孝老愛親的傳統傳承下去。
(記者 王彬彬 何競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