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元、兩元、三元……”近日,記者來到雙江街道蜀光社區萬遠釗老人家,看到94歲的萬遠釗老人坐在椅子上低頭數著手中的幾張零錢。61歲的兒媳聶代清笑盈盈地坐在旁邊,打趣地問:“爸爸,有多少錢呀?好好數一數,數對了就送給您!”為讓公公時常動動腦子,這樣的小游戲聶代清每天都要陪公公做幾次。
婆婆生病住院 兒媳主動護理
2004年,聶代清和前任丈夫離婚。2010年,經媒人介紹,53歲的聶代清和小三歲的萬時付喜結連理。婚后沒幾天,婆婆曾前秀因腦出血住進了醫院。看到婆婆生病住院,聶代清這個“新媳婦”二話沒說,隨著老公來到醫院服侍婆婆,一晃就是半個月時間。在醫院里,聶代清為婆婆端水洗漱,忙前忙后,從沒叫聲累。經過醫生搶救,婆婆總算從鬼門關回來了,但落下了手腳不便的毛病。由于公公身體不好,她就主動照顧婆婆。
2012年,婆婆因重病再次住進醫院,治療費用花去了幾萬多元,為此,家里欠下了外債。婆婆明白家里承受不了經濟壓力,執意要回家。于是,聶代清把婆婆弄回家后,就向護士學習護理方法,在家為婆婆做護理。
丈夫萬時付在外打工,照顧公婆的重任就落在聶代清一人肩上。家庭收入不多,兩位老人需要營養,為貼補家用,聶代清就在老家種了幾畝莊稼,逢場天就去街上賣菜,并把賣菜的錢用來給老人買好吃的,直到2014年,婆婆曾前秀才安詳離世。
公公患了癡呆病 兒媳細心照顧
“老小,老小,就是越老越小氣。”4年前,公公萬遠釗被醫院診斷為老年癡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從此,聶代清照顧公公格外上心。
每天,公公萬遠釗醒得早,聶代清就扶著公公到廣場上慢慢走幾圈,回到家里,聶代清就沖泡好芝麻糊、麥片等易消化的食品作為公公的早餐。
“人上了年紀最怕孤單和寂寞,尤其是患了老年癡呆病的老人,多到人多的地方走走,多聽聽左鄰右舍的聲音,對老年人的身體、思維都有好處。”這是聶代清照顧公公總結出來的經驗。
聶代清伺候好公公的早餐后,她就叮囑丈夫照顧好公公,自己則忙碌著家務事,為老人清洗前一天換下來的衣物。
忙完家務活,聶代清再次陪著公公說說話,開開電視讓公公看。“老人就像小孩子,尤其是我公公這么大年紀的老人,一直讓他坐著他就會生氣。”聶代清說,“每隔一個小時,我就想出法子讓公公動一動。”
由于公公年紀大,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午飯和中飯聶代清總是按照公公的口味單獨為他做一份飯菜。
“我父親糊涂起來,連我們這些兒女都不認識,唯獨對能認識我的妻子。”萬時付說,“我妻子現在幾乎把老父親當作‘小孩’在‘撫養’,她不僅特別耐心,每天還陪父親做游戲、散步、聊天,而且和父親說話時,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孝心兒媳成為居民學習的榜樣
“記者同志,你可以到社區任何一家去打聽打聽,誰不說聶代清是個孝順的兒媳。”鄰居劉大姐說,“聶代清照顧公公無微不至,我就見過聶代清給他公公喂飯的情景,老人吃了一點就不吃了,兒子萬時付就把飯倒在自己碗里吃了,可過了一會兒,老人見聶代清來了,吵著又要吃飯,聶代清又去舀點飯,一勺一勺地給公公喂。”
“聶代清的孝敬成了我們社區的榜樣,很多家的兒媳都向她學習。”鄰居們說。
“聶代清確實是我們社區尊老敬老的典型,社區領導經常在開會時把她的事跡作為教育居民的活材料。”該社區一名干部說。
(記者 王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