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醫陳萬琦(中)正在給村民看病。通訊員 謝捷 攝
“陳醫生,這院子里的桂花好香,衛生室的環境越來越好了。”10月9日上午,璧山區璧城街道四面山村七孔子衛生室,大嗓門的江朝宇老人一進門便對村醫陳萬琦打趣道。
“這讓你們看病也更舒心一點。”陳萬琦回應了一句,又繼續給病人開方子。由于入秋以來天氣變化大,病人明顯比平時多了。
從土坯房到磚房村衛生室變了樣
從璧山城區向北驅車行駛約半小時,便是四面山村,沿小路徒步2分鐘,就來到七孔子衛生室。
寬敞明亮、無異味,是這家村衛生室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約70平方米的衛生室分為診斷室、治療室、藥房等,四五名病人依次坐在板凳上待診。
“變化比較大。”江朝宇是多年的老病號,他說,過去的村衛生室是土坯房,僅20多平方米,多來幾個人,連轉身的地方都沒有,“兩三個小板凳,輸液只能坐著。”
仔細一一問診后,47歲的陳萬琦抽空與重慶日報記者攀談起來:“政策好,我這個村衛生室政府補貼了2.5萬元,自己只出了1萬多元,現在已達到標準化水平。”
如今,土坯房變成磚房,室內通風照明也大有改觀。衛生室面積擴大了,分區也明確了,還統一設置了標識。
從“三件套”到健康一體機村民看病更容易
“來,給你做個心電檢查。”陳萬琦拿出一個與一體式電腦相當的家伙,對江朝宇說。 “這是啥?”老人來了興趣。
陳萬琦把儀器給老人接上,解釋說:“這是健康一體機,能進行心電圖、心率、血糖、血壓、血氧飽和度、尿常規、體溫等多項常規檢測,還能將結果即時傳到網上,由上級醫院的醫生通過網絡遠程給出健康評估和建議。”
對于老人的新鮮感,陳萬琦并不奇怪。從醫25年的他一直在村級衛生室工作,愛人也是村醫。以前,村衛生室看病通常只有“三件套”——聽診器、壓舌板、血壓計。陳萬琦說,去年,衛生室配了健康一體機,還配備了急救箱、氧氣瓶等急救設備。
“這讓村衛生室的底氣更足了。”陳萬琦說。
從怕看病到主動看病村民健康意識提高了
下午兩點,陳萬琦背著藥箱出門,按慣例上門為簽約的居民做隨訪。
記者跟在陳萬琦身后,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窄窄的田坎路上。“小心!別掉池塘里了。”陳萬琦一邊叮囑記者,一邊在前面帶路。
剛走進四面山村三組,好幾戶村民已經在院壩候著。 “小陳,給我量一下血壓。”“我也來。”……一見到陳萬琦,大伙紛紛挽起袖子,圍了上來。 一年前,這絕對是難得一見的場景。
陳萬琦說,去年他剛上門為村民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時,有些人誤認為他是騙子,有的怕檢查出什么病來,不愿檢查;還有的村民認為只檢查不給藥“檢查了也沒用。”讓他吃了好幾回“閉門羹”。
于是,陳萬琦換了個法子,上門向村民講授健康知識,大伙才慢慢接受了他。
今年以來,和陳萬琦續約的村民已有500多戶。“讓人高興的是,村民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生了病不再扛著拖著。”陳萬琦說。
“小陳,你聽一下我的心臟,是不是有問題?”村民馬朝均在量完血壓后,讓陳萬琦為其檢查心臟。經過仔細檢查,陳萬琦認為馬朝均是心肌缺血,最好到衛生院檢查一下。 “去醫院肯定要花很多錢,好貴哦!” “貴啥子,身體好了,才做得動活路,千萬不要拖。”一旁的村民插嘴道。
“你的醫保可以報賬,加上我們藥品實行零差率,花不了好多錢。”陳萬琦的話最終讓老人安下心來,決定下周就到衛生院做一個詳細檢查。
記者手記
做村民健康的“第一守門人”
黨的十九大以來,七孔子衛生室環境變了,醫療設施多了,村民健康意識也有所增強,這些變化是重慶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
來自市衛計委數據顯示,重慶先后利用中央和市財政資金4.5億元,完成5323個行政村和2606個撤并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為4500個村衛生室配置基本設備,為村衛生室配置健康一體機9688臺。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村衛生室10988個,標準化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
這樣的變化讓人欣喜。因為,村衛生室在基層醫療服務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們是最接地氣的醫療機構,村醫是鄉村“健康第一守門人”。
當然,這些變化還在繼續,要做的事還有很多。我們也期待村級醫療服務真正讓群眾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方向”,讓農村貧困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最大限度的緩解,遠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為群眾撐起健康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