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代勇返鄉創業帶動鄉鄰致富的故事" />
![]() |
“摘菇時要左手拿起菌棒,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緊菇柄的基部,左右旋轉,擰下即可。如果成菇生長較密,基部較深,要用小尖刀從菇腳基部挖起,才能保持朵形完好。”8月12日,記者來到農壩鎮云峰村一組時,只見香菇種植戶易代勇正在忙著采摘香菇。
返鄉創業選項目
農壩鎮云峰村最高海拔1809米,是易代勇生長的地方。對于這個崇山峻嶺中的村莊,易代勇是最“熟悉”不過了。這里,除了山高坡陡海拔高,種什么都要比中低山慢半拍。山下平地已是入春回暖的天氣,可山上還是寒意未盡,尚無春天的氣息。在易代勇眼中,高山區似乎只有劣勢,而沒有優勢。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到2013年,他一直在外面打工。
2013年,易代勇在外打工時,不幸從坡坎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家中還有3個孩子在讀書需要用錢,在外做體力活又不堪重負,他只好回到了云峰村大山上,又當起了農民。當初,他承包了20多畝地種植高山伏調蔬菜,但是高山伏調蔬菜價格起伏不定,一年下來只能保住種植成本。
看著高山伏調蔬菜行情不好,易代勇心中打起了退堂鼓,在舉棋不定之時,一位好友詢問易代勇,在云峰村能不能發展反季節香菇。受朋友的啟發,易代勇萌發了種植香菇的念頭,他一方面征求鎮村干部、農技專家和其他鄉鎮食用菌種植戶的意見,另一方面親自到開州、萬州、宜昌等地的農貿市場進行市場考察,經過綜合分析,他最終選擇了栽培反季節香菇項目,在村里承包了20多畝土地。
土地承包后,為盡快讓其發揮效益,去年7月份,易代勇聯合自己的兄弟姊妹投資150多萬元,購置了鋼筋、塑料薄膜、遮陽網,在20多畝土地上搭建了部分大棚,同時購置了粉碎機、電動機、烘干箱、裝袋機,建起了冷凍庫。他又到縣內外知名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向技術人員虛心求教,學習香菇栽培的技術要領。
初種香菇栽跟頭
“種植香菇首先要選擇通風條件好,半陰半陽的地塊種植,大棚地面要用生石灰消好毒,要保持良好的清潔衛生。”易代勇一邊采摘香菇,一邊講述著他初種香菇的教訓。
去年9月,易代勇在30多個大棚里種植了香菇,看著慢慢出菇的菌袋,易代勇和一起創業的兄弟姊妹樂在心頭。可還沒到采收時,臘月的一場大雪把菌棚壓垮了。當易代勇和他妻子李修菊看著受損的大棚和香菇,妻子李修菊不禁嚎啕大哭起來。“老易,這么大損失我們根本承受不起,以后的生活該怎么辦?”面對妻子的傷心落淚,易代勇沒有多說,低聲告訴妻子,周邊的農戶已經在幫忙自救了,希望把損失將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