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首席記者 崔力
![]() |
七月十八日,云陽縣高陽平湖的秀麗景色。作為“小江流域自然濕地保護區”,當地受到保護的林草、灘涂和和流域水體達到十二萬畝。
![]() |
7月17日晚上,云陽縣高陽鎮,張學立夫婦在漁船上休息、吃飯。這短短的3、4個小時,就是辛勞的漁民們寶貴的休息時間。
![]() |
7月18日早上6點過,云陽縣高陽鎮,張學立夫婦將捕到的魚帶到碼頭準備出售。雖然洪峰過境有些影響,但當天夫妻倆還是抓到了60斤左右的魚。
![]() |
7月18日凌晨5點過,云陽縣高陽鎮,張學立夫婦在湖面上收網取魚。這幾天由于洪峰過境,抓獲的魚個頭普遍偏小,只有3斤左右。
![]() |
7月18日早上7點過,云陽縣高陽鎮,賣完魚的漁民們沐著朝陽回家。
![]() |
7月18日早上6點不到,云陽縣高陽鎮碼頭就熱鬧起來。
![]() |
云陽縣高陽鎮,漁民們捕獲的銀魚。隨著當地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對水質要求較高的的銀魚開始在高陽平湖中大量出現。
7月18日,清晨5點過,太陽就從天邊露出了頭。
云陽縣高陽鎮,沉寂了一天的平湖碼頭在人們的討價還價聲中,又熱鬧了起來。
這天,張學立和向以梅夫婦來得稍晚。自7月1日禁漁期解除以來,夫妻倆一直很忙。每天傍晚,他們搖著小船,來到捕魚區,花2個多小時把10余張魚網鋪完,然后燒菜做飯,匆忙吃完晚飯,他倆就在狹窄的漁船上稍事休息。凌晨12點左右,夫妻倆開始了緊張的收網取魚作業,以便趕在早上6點左右將捕獲的魚送到碼頭賣掉。
在高陽鎮,像張學立夫婦一樣依靠捕魚為生的漁民共有75戶。這幾年,當地政府十分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大力整治湖庫周邊畜禽養殖、完善農村垃圾清運系統、改造農村居民污水管網,讓這些庫區蓄水后“半路出家”的漁民們也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態環境對漁業的重要性。過去“一網打盡”或“涸澤而漁”的捕撈方式被棄用,延長休漁期和“大網捕大魚”的方式使魚的繁殖和生長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在這樣一大一小兩個生態環境的改變下,高陽鎮的“張學立們”驚喜地發現,對水質要求較高的刀魚、銀魚在平湖里多了起來,而中華鱘、胭脂魚等以前難得一見的名貴珍稀魚類也開始慢慢變得常見。
“雖然捕獲量沒增長很多,但每天網起來的魚可以賣300到1000多元,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張學立拿著剛剛賣魚所得的錢開心地說道。
高陽鎮是三峽庫區的移民大鎮,近年來得益于生態漁業的帶動,以魚為特色的飲食店和農家樂快速增長,年接待游客大幅上升。“生態環境好了,我們漁民的日子也富了。靠水吃水,靠山吃山,這兩年的我曉得了為啥子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了。”張學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