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不少城里人喜歡去“農家樂”,除了享受農家餐飲、休閑外,還可以感受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你只要看到那條寬約丈許、青石鋪就的街道,老式門面,以及青磚藍瓦門首,傳統式樣的窗欞,石鼓青獅的門墩,彎曲有致的巷道,色彩各異的幌子,就可以體會傳承千年的農耕文明……
應該說,這種鄉村文化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根深蒂固的情結。現今人們獨特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表達,包括文學、詩詞和藝術,大都與和自然相融的鄉村文化有關。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蘊涵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鄉村文化中更多的是自然、情感和純樸,更具有生命的自然感和歸屬感。它不僅凝聚著民族的情感,還滋養著現代文明的精神根系。
很多地方的“農家樂”,陸續建起小木屋、老土灶,安置石臼、石磙以及水車等,但這些設施和農具,符號化色彩濃厚,已經難有直指人心的力量,關鍵是要激發游客的體驗意愿,愿意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予以嘗試。有的觀光農莊做得比較好,種植特色蔬菜、水果或者養殖特色活魚等,游客進入種植園內或者垂釣區域,可以隨意采摘、垂釣等,最后集中結算。有的觀光農莊還請來民間藝人,設立跟鄉愁文化有關的作坊展示區,吸引游客參觀、體驗。
“農家樂”要想長盛不衰,必須能夠吸引游客一來再來。但是,當更多游客到“農家樂”不再滿足于瞧稀奇、賞一景,吃頓飯、睡個覺,“農家樂”還能為游客提供什么?鄉村旅游還能靠什么吸引游客?
“農家樂”是現代休閑旅游與傳統的農村家居文化相結合而興起的新型業態。是指“農家”利用鄉村地區所擁有的自然資源、農業景觀以及當地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條件,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娛樂、勞動、住宿、飲食等服務的經濟活動。
發展“農家樂”不僅僅對于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農村面貌改變和農民增收發揮積極的作用,也不僅僅在城鎮化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旅游經濟發展發揮“配角”的作用,而是對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和諧發展,有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
“農家樂”是一種農村文化資源綜合運用的載體,集飲食、休閑、娛樂、體驗等功能于一體,有民俗、歷史、生態、飲食等多種文化元素摻合的,按照現代都市人的消費期望和生活要求而設定的獨特的產業。一個好的“農家樂”,應該發揮鄉土優勢,嘗試打動人心,喚起游客關于特定的鄉村場景記憶或者田園生活想象。這就需要引入更具本土特色的農耕文化元素,進行形式多樣的鄉土文化展示,拓展休閑農業的文化內涵,提升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確保“農家樂”能夠具有鄉愁文化吸引力。
“農家樂”提供餐飲、住宿、休閑于一體,要動腦筋在本鄉本土的特色菜肴上下功夫,圍繞“舌尖上的鄉愁文化”特色做文章。不僅努力傳承、恢復本鄉本土的特色菜肴,而且不斷完善、精益求精,讓游客吃出不一樣的“鄉味”,找回不同的“兒時味道”。
打造有文化的“農家樂”。要重視對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傳和“農家樂”的特色品牌的打造,把挖掘、打造、提煉和傳播與農產品相關的文化價值作為創建品牌的核心,把浙東沿海山海資源豐富、民風民俗淳樸之美展示出來。一是要依托景區名勝、本地鄉土文化、風土人情和農村野趣、農耕方式,乃至蔬果名品,綜合運用多種營銷方式和宣傳手段,強化縣域、村域農業商標和品牌的整體營銷和平臺推介,實現吃、住、游、購、體驗一體化,增強游客對“農家樂”的參與性和可感知性,提高游客的消費動力和欲望,全方位吸引公眾享受“農家樂” ,同時利用品牌溢價效應最大限度地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產品的競爭力。二是要將環保低碳、節能節水等綠色發展的現代理念,融入到村落建筑及住宿服務、農產品生產及“農家菜”飲食服務、農耕文化宣傳展示及健康養生服務中,擴大綠色消費。三是要積極發展適應新生代消費需求的智慧旅游,適應國際化都市化消費新需求的“洋家樂”等,提升“農家樂”品位,增強親和力。
努力建設有鄉土文化特色的“農家樂”,需要有傳承和延續科學管理與創新發展的視角。譬如,“農家樂”應發揮鄉土優勢,嘗試打動人心,喚起游客關于特定的鄉村記憶或者田園生活想象。這就需要引入更具鮮明文化個性的農耕文化元素,進行形式多樣的鄉土文化展示,拓展休閑農業的文化內涵,提升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確保“農家樂”能夠具有獨有的鄉愁文化吸引力。再如,“農家樂”提供餐飲、休閑是,要動腦筋在有特色的特色菜肴上下功夫,圍繞“舌尖上的鄉愁文化”特色做文章;要激發游客的體驗意愿,愿意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予以嘗試農家活動,讓游客來了有看頭,回去后講得出故事,引得出鄉愁。唯有如此,唯有在努力傳承、恢復鄉土特色時,不斷完善、精益求精,讓游客找回不一樣的“鄉味”,厚重的鄉村文化才能成為瑰寶,彰顯其獨特魅力。發展“農家樂”,應奔此而努力。
葛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