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旅游便逐漸興起.鄉村自然風貌,鄉村生產生活場景吸引著旅游者前來休閑,娛樂,體驗,度假。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旅游,體驗山水之美,在青山綠水之間舒展筋骨,洗洗肺,游客已不再滿足單一的休閑方式,人們希望在大自然中得到更好的放松。但有的游客普遍感覺原生態的少了,人工“做”的景點多了。但是,隨著鄉村旅游的深入開發,“鄉村”的持久魅力卻直線減弱,阻礙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把汲千百年日月人文精華的好山好水好資源輕易交給沒眼光胸懷的業主折騰,怎么對得起造物主造化和百姓子孫們的奉獻?!
這造成的原因自然是“求洋”“求大”“求新”“求美”,諸不知讓很多游客游興頓失,還大大的破壞了生態。那么,我們要怎樣“做”好生態旅游產業呢?
當然要走出經濟效益先行的誤區,逐步走向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特別是在新一輪規劃開發中,更加注重保護自然資源的“原汁原味”,要求任何項目建設,不準動山上一草一木,不準取用山上一寸土、一塊石;在陡坡筑路的采用高空架橋,建房的基礎要懸空,一律不準破壞山體。旅游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實現了山長綠、水長清、空氣清新,為游客提供了休閑觀光的優美環境,旅游事業發展才能后勁十足。
旅游是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以長遠戰略眼光看,做好人文生態保護就是最好的旅游文化開發。原生態文化,包括山水、建筑、生活方式等等,是沒有被現代文明污染的文化,是值得整個人類重新思考的一個亮點,是我們現在惟一要朝拜的文化母本,是我們重新學習當代文化的教科書。無論是觸目所及的山體、水體、植被,抑或是天上飛的、水里游的、陸上走的,都受到我們“人”的精心呵護,這樣的原生態才是游客喜歡的。游客感受的不僅是優美的風景,還有那“枝枝葉葉總關情”的原生態保護。
為了緩解游客激增對旅游景區植被的破壞,我們發展旅游基礎服務設施,如在景區配備了垃圾箱和保潔員,在景區設立人性化的環保提示牌,相繼修建棧道、觀景臺、減少人與植被的直接接觸,修建各類旅游公廁,解決了游客如廁難和污染植被的問題。景區內大型生態停車場,草清草長;低噪音、無污染的觀光游船和小排量的游艇往來穿梭;游人到了景區可以步行上山,也可以乘坐旅游公司的電瓶車或當地老鄉的騾馬上山,這樣既避免了森林和植被的破壞,又增加了當地群眾和旅游公司的收入。何樂而不為?
資源保護得好好的,那才是多么大的一筆文化旅游歷史財富!旅游不能沒有文化,但人為虛假文化太多太亂,也是對生態文化的大破壞。蒼天有眼,我們缺的不是資源,而是開發政策環境和人文良心!
葛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