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鄉村旅游發展規模小、檔次低,尚未形成品牌。建議貴地走差異化路線,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并制定統一的質量體系,讓鄉村旅游的名號叫得更響。
一是行業發展要講規范 建議制定鄉村旅游質量體系
周末上哪兒玩?不少市民熱衷于前往周邊鄉村,在青山綠水之間舒展筋骨,洗洗肺。由于行業準入門檻低,機會成本小,短期效益顯著,加上市場空間大,目前,各地均打出鄉村旅游牌。迅速發展的同時,卻暴露出一些經營管理問題。
但目前鄉村旅游發展缺乏足夠的政策引導,缺乏規模,缺乏品牌。鄉村旅游發展應與扶貧、萬元增收、農業綜合開發等相結合,應克服鄉村旅游發展的配套政策、資金不足,市場主體弱小分散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農家樂基礎服務設施較差,檔次較低。盡管一些農家樂實行星級評分,根據星級制定收費標準,但評定標準均由當地自行制定,尚未整體統一,易出現同質不同價的現象。
為此,該地應設立鄉村旅游發展專項基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環境保護、從業人員培訓等。同時,旅游部門可設立鄉村旅游指導組,制定其統一的質量標準,規范服務內容、價格體系、星級評定。
二是發展要講特色 挖掘民俗文化、農耕文化
有人抱怨,到農家樂后常找不到新奇感,乏味,一群人不是釣魚就是打牌,沒有新節目。盡管去過不同區縣,但感覺每個地方差不多,無法留下深刻印象。
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源在于各地同質化競爭,未能做出特色。因此要想做好鄉村旅游規劃,必須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文化牌。
一方面,應充分挖掘當地文化資源,拿民俗文化做文章。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更應突出民族風情,在組織游客觀賞的同時,若能邀請其參與制作民間工藝品,甚至加入到玩樂的隊伍中,形成互動,就能讓游客感到有趣、特別。
另一方面,農耕文化也是一大賣點。城里的孩子往往分不清小麥、水稻,對農耕文化十分陌生。在休閑旅游的同時,讓孩子了解相關知識,相信能吸引到不少城市家庭。還可以劃分出一定土地,組織工作人員現場講解農耕知識,邀請游客參與播種、澆水、收割,既豐富旅游項目,又傳承農耕文化。或者給市民一塊“自留地”,讓他們自己種菜、自己采摘,不僅讓他們體驗了勞動和收獲的感覺,鍛煉了身體,還可吸引他們經常長期的來此耕種和游樂。
鄉村旅游發展的六條建議
鄉村旅游發展迅猛,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閑產品,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但目前鄉村旅游發展良莠不齊,亟待引導規范。因此建議:
一是突出政府的主導作用。建議政府明確發展思路與重點,注重一鄉一色、一村一品、一家一藝的引導示范,在基礎設施、主導產業、市場開發、規劃等方面給予長期的政策、經濟和技術支持。
二是突出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農村是文化的搖籃,積淀著無比豐富、各具特色的鄉土文化,應加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建設,防止東施效顰、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品味和檔次。注重對原汁原味的鄉村本色進行保護,不破壞原生態,突出農村的天然、純樸、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天然、閑情和野趣,努力展現鄉村旅游的魅力。
三是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小城鎮建設應按旅游城鎮的風貌進行控制,使小城鎮本身就成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鎮發展鄉鎮企業、旅游商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游紀念品的生產等。
四是與資源保護相結合。旅游開發利用的主要對象是人文資源,要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對鄉村民俗文化、人文古跡進行挖掘、整理、包裝,對鄉村原生態環境、動植物、山水景觀等資源最好的保護,充分發揮其作用。
五是防止盲目模仿城市。在發展旅游過程中,應避免或盡量少在農村蓋別墅、樓房等休閑住宿場所,應體現農村特色,保護鄉村人文生態。
六是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盡量避免開發釣魚、打牌、吃農家菜,同質、單一的旅游產品,探討開發養生、健身、休閑、會友、騎行等多樣、時髦的旅游產品,發揮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效應 。
葛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