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樣本
![]() |
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信息技術所所長 梁星
![]() |
兩江新區云計算中心。(市地理信息中心供圖)。
![]() |
核心提示
實際工作中,如果A部門要調用B部門的數據,怎么辦?
在過去,A部門可能需要發公函或派專人帶著介紹信到B部門去調取,效率很低。但現在,A部門只需授權給相關人員,登錄全市政務信息共享系統,一鍵就能調取。
帶來這一變化的就是去年1月上線運行的重慶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牽頭搭建該共享平臺的市地理信息中心信息技術所所長梁星介紹,目前已有53個市級部門政務信息資源接入,其中39個部門數據實時共享接入,從規模和數量上居全國前列,并率先實現與國家共享平臺對接。
在搭建共享平臺的過程中,市地理信息中心還積累了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他們發布的城市大數據智能共享應用聯合解決方案,如今已在云南、貴州、四川、天津、廣西、江西等省市得到應用。
從去年9月起,市民發現,領取工商營業執照和印章比以前更快捷了。以往,企業在工商局領取營業執照后,還要再到公安局提交印章申請才能領取印章。而現在,企業在工商局提交資料,經審核通過后,就能直接到公安部門領取印章。
這是為啥?原來,通過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牽頭搭建的全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市工商局和市公安局開展業務協同,實現企業注冊登記信息和印章治安管理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受理,不僅讓市民少跑路,效率還大大提升。據統計,僅2017年9月一個月,兩部門通過該協同受理系統就辦理公章6萬多個。
目前,我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已在全國范圍內率先與國家共享平臺對接。
53個市級部門共享數據資源
管理更智能,辦公更高效
據市地理信息中心信息技術所所長梁星介紹,這個信息共享平臺集“資源管理、智能接入、共享協同、安全運行”于一體,已形成“聚、通、用”的特點。目前已有53個市級部門政務信息資源接入共享平臺,其中39個部門數據實時共享接入,從規模和數量上居全國前列。
“聚”,實現了全市政務數據匯聚通聯,可供部門共享資源、一站式查詢、管理與調用,已初步構建起國家—市—區(縣)三級共享交換體系。
“通”,市地理信息中心現已構建了全市統一的大數據標準體系,實現了數據相通,包括數據的匯聚標準《重慶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目錄》、整合標準《重慶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主題應用目錄》、融合標準《重慶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分類與編碼標準》。
“用”,主要是融合運用數據。在統一標準下融合清洗大數據才實現專題應用。市地理信息中心依照統一的大數據標準體系,整合共享數字重慶、地理國情普查、規劃全覆蓋以及經濟社會、城市信息等各類共享信息,創新建立基礎地理、自然資源、各類規劃、經濟社會和城市運行5大數據資源體系,數據量達3000TB,已經建成領先全國的省級大數據資源體系。
“時間+空間+分類”
構成城市信息大數據標準
為了實現“聚、通、用”的功能,市地理信息中心在建設共享平臺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
如攻克多源異構數據融合技術,實現了各部門信息系統和數據智能接入和匯聚、多種系統智能連通、信息資源快速查詢和安全使用。該中心還建立了以地理實體數據為基礎,按照“時間+空間+分類”整合城市綜合信息的大數據標準,屬國內首創,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有關領導及院士、專家的高度肯定,目前已被列入重慶市地方標準制定計劃。
再如該中心自主研發的全新時空大數據服務引擎,與市場上同類產品相比,數據處理效率提高了近4倍,數據存儲占用空間僅為同類產品的1/10,而數據傳輸效率提高了60%。
此外,市地理信息中心自主創新研發的智能化大數據清洗平臺,通過數據元數據分析與數據血緣挖掘,能夠構建“人、事、物”關聯的大數據融合系統,實現非空間數據向空間數據的智能轉化,創新構建面向應用支撐決策的大數據分析體系等治理體系。今年2月,他們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城市大數據智能共享應用聯合解決方案,其他城市可以直接借鑒,在建設“智慧城市”時,直接復制重慶的這一套解決方案,更加便捷高效。如今,這套解決方案已經在云南、貴州、四川、天津、廣西、江西等省市得到應用。
清洗治理大數據為自然人“畫像”
梁星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目前53個市級部門共享數據、協同辦公,累計調用數據次數超過14億次,累計數據調用條數超過14億條,平均每日30余個部門通過平臺進行數據調用。
“市級部門對數據的頻繁調用,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們在共享交換與整合應用方面效果顯著?!?/p>
梁星舉了個例子,通過跨部門數據比對梳理,他們曾發現來自于市教委和市衛計委的自然人教育信息不一致。如某人的學歷是碩士研究生,但是在衛計委的全員人口信息中登記的卻是文盲和半文盲;再比如來自于市民政局和市衛計委的自然人婚姻登記信息不一致,某人在民政局登記的是已婚,在衛計委全員人口信息中登記的信息是未婚……市地理信息中心通過大數據治理平臺的比對、清洗、治理,解決了數據不一致等問題,為政府各部門開展業務協同提供了數據支撐。
與此同時,各部門經過治理的數據,通過身份證號等擁有相同信息的關鍵字段進行關聯,形成關聯圖譜,最終形成自然人畫像,為智慧城市中智能醫療、智能教育、智能應急等業務應用提供了幫助。
綜合市情信息“一張圖”
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該中心著力打造的綜合市情系統,以“空間化”為手段整合各類規劃、社會經濟和城市運行數據,也已成為重慶政務大數據智慧查詢的應用模板。該系統強大的智慧查詢功能,為政務決策提供了便利的市區-鎮街鄉-社區村等多尺度、多類型的綜合市情信息“一張圖”輔助決策查詢。環境保護、脫貧攻堅、應急救援、行政審批、重大項目等輔助決策專題,通過綜合市情系統的移動端應用軟件,可以實現任意范圍、任意層級、任意指標、任意對象智能化的數據查詢、統計和疊加分析。
今年1月,該系統就在豐都縣三建鄉發揮了一次決策作用。
三建鄉要建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原本位于一片山體下,由于擔心滑坡,當地政府將小學搬遷至原址河對面的相對開闊地帶。但是學生要到河對面上學,就要向下游走很長的路才能過橋,然后繞行回來,這一趟有四五公里,路上要耗費1個多小時。
修橋勢在必行,可修在哪里好?
過去,解決這種問題可能需要工作人員跋山涉水、測量地形、考察地質后才能決定。如今,市地理信息中心依托綜合市情系統,將無人機采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最后在距離小學原校址最近的地方,避開地質不穩定因素,為三建鄉的小學生和村民選好了修建便橋的位置。
新產品
市情時空大數據平臺將亮相智博會
一塊大屏幕,展現全市各類信息“風云變化”;一鍵指令,得出指定時間、空間范圍內的數據分析結果……這種以前在影視劇里常見的畫面,將依托市地理信息中心開發的綜合市情系統和全市信息共享平臺,在智博會現場亮相。
梁星介紹,全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平臺于2017年1月22日上線運行,同時整合建設包括基礎地理、地表數據、各類規劃、城市運行、經濟社會五大類數據資源在內的綜合市情時空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建設一套支持多網絡、多終端的綜合市情信息服務系統。
其中,地表數據通過普查,整合了包括城鄉建設、土地利用、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生態環境等數據;各類規劃數據整合了國家規劃、城鄉規劃、國土規劃、生態及環保類規劃等數據;經濟社會數據整合了人口、就業、工業、建筑業、教育、文化等數據;城市運行數據整合了實時空氣質量監測、實時交通運行狀況、法人等數據。
依靠時空大數據引擎等大數據技術產品,綜合市情系統能夠實現全市-區縣-鎮街鄉-社區村等多尺度、多類型的綜合信息“一張圖”輔助決策查詢,助力地方產業布局、城市規劃等多個領域。
給大數據關鍵信息上把“鎖”
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備受關注。智慧城市建設涉及到海量數據,如何才能保證重要信息的保密性、安全性?
對此,市地理信息中心開發出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字段級權限控制技術,可以為關鍵信息上一把“鎖”。
何謂字段級權限控制?梁星解釋,字段在大數據技術中,通常指存放數據的一個列名。例如,各種表格的“個人信息”一列,往往有姓名、性別、民族、身份證號碼等信息?!皞€人信息”就是一個字段。
梁星介紹,采用字段級權限控制技術后,可對個人信息等進行選擇性加密。例如,可以將身份證號碼設置為保密,如同給信息上了一把“鎖”。
信息上“鎖”后,只有相關部門、具備足夠權限的管理者,才能查看。且查看時間、設備IP地址等均有記錄。如此一來,就能在大數據管理中實現數據的有條件共享,從而保障關鍵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