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段斯斯)走進后葉鎮吉慶村扶貧產業園,50畝魚塘在驕陽下格外耀眼,不時躍出水面的魚兒仿佛在調皮地打招呼。
據悉,去年2月,吉慶村將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20萬元實施股權改革,按農業企業50%,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0%,貧困戶20%,土地流轉農戶20%比例持股,發展生態魚養殖,當年就見到了成效。據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鄭秋平介紹,這50畝魚塘年產值在30萬元左右,占田農戶共30余戶,除持股分紅外,占田農戶每人每畝可分到200元,每戶貧困戶每年還能分到10斤魚。
除發展生態魚養殖外,吉慶村還充分利用水利設施,將不作為飲水水源的山坪塘采用“1+X”模式統一對外承包,為集體經濟“活血”。“1”指的是在家從事養魚的農戶,“X”意為貧困戶,X原則上不大于2。每口山坪塘庫容量近1000方,承包方每年按0.5元/方繳納承包費,需連續承包兩年,承包費納入村集體收入。目前,村里已經承包了18口山坪塘,村里每年能收承包費5000多元。村里正在新修和整修山坪塘19口,完工后,也將繼續承包出去。
“承包一口山坪塘的承包費500元,投放魚苗費850元,山坪塘消毒防疫費50元,種植一畝橡草作魚食大概花100元,總共算下來,承包一口山坪塘一年的成本大概是1500元。養魚一年后有500至800斤的產出,按照每斤10元,能掙5000至8000元,刨去成本,至少一年能凈掙3500元。”承包魚塘的吉慶村村民黃美算起了成本收益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