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軍 程武彥 覃昌德出席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
![]() |
![]() |
云陽網訊(記者 李充 劉雪梅)“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5月9日,云陽縣政府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云陽分館正式授牌成立,標志著云陽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區域博物館聯合發展的創新之路進入了實踐發展的新時期。
“峽里云安縣,江樓翼瓦齊”。云陽地處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古代巴人就在此筑城設市;早在2300多年前就開始置縣。云陽文物資源豐富,截至目前列入全國文物數據庫中的不可移動文物119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7處;經過國家文物局審核驗收的可移動館藏文物達23090件(套),標本10萬余件,是名副其實的庫區文物大縣。云陽擁有舊縣坪遺址、張桓侯廟、磐石城等三大標志性人文景觀。云陽博物館珍藏文物1萬余件里,分為文明曙光、巴國雄風、云鹽盛世、城鎮興替、紅色革命五部分,真實再現了云陽輝煌歷史。云陽先后獲評“重慶市三峽文物保護先進集體”“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
當天上午,云陽縣政府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市文化委副主任、文物局局長幸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縣委副書記、縣長覃昌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丁笙洺等領導出席簽約儀式。
雙方簽訂了總分館合作共建協議書。協議內容主要涉及人才培養、文化遺產保護、藏品資源共享、陳列展覽、項目建設、成果利用等六大領域聯袂合作,其中包括共建“磐石城保護項目”,在云陽建立三峽庫區文物風險管控中心,在云陽縣博物館設立“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站”;掛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云陽分館;開展文博+教育、文博+研學等文化產業合作。
覃昌德在致辭中說,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是歷史責任,也是助推發展的重要抓手。一直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近年來,為讓文化事業“靜下來”“動起來”“活起來”,云陽大力實施“三個十”工程,即保護性修復彭氏宗祠等十處西南傳統祠堂建筑,修繕串聯陳家院子等十處古建筑,打造千年鹽都云安古鎮等十處西南傳統民居村落,著力推進文物利用、文化產業發展。我縣與三峽博物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牽手聯姻”,在多方面多層次開展合作,建設三峽庫區唯一的文物風險管控中心,建設全市乃至全國知名的歷史文化基地、文物文創產品生產基地、文物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和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云陽一定能成為全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戰略合作的成功典范。
程武彥在講話中說,近年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竭力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探索新的發展方式以最大化發揮博物館職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因地制宜提出建立“區域博物館聯合發展共同體”,這是一種為實現博物館功能的廣覆蓋和資源的聯合、互助、共享而形成的一種新型聯合發展方式,已得到國家文物局、中國博協和市文化委的充分肯定。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云陽縣的戰略合作,就是聯合發展的生動實踐。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不僅會進一步拓展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云陽縣政府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將成為我市歷史博物館和地方政府協同發展的良好典范。
幸軍在講話中說,擁抱新時代、踐行新思想、實現新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云陽縣與三峽博物館簽訂協議,在多領域聯袂合作,必將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成為全市“館地合作”的典范,成為傳播文化、推動發展、服務社會的示范項目。希望云陽縣與三峽博物館不斷創新合作機制,高效運行合作項目,為文化強市建設和實現“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作出積極貢獻。希望云陽縣文化文物部門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體現“上游”水平,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把云陽打造成全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戰略合作基地。
據了解,“區域博物館聯合發展共同體”是為實現博物館功能的廣覆蓋和資源的聯合、互助、共享而形成的一種新型公益共同體。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與實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區域博物館聯合發展共同體”初見雛形。區域博物館及社會力量參與的力度、廣度和深度不斷壯大,盤活了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帶動了區域博物館“活起來”,實現了文物“活起來”。
縣領導宋傳明、楊志奇、賈曉英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