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聽說過嗎,為贍養(yǎng)父親,寧可不再婚,陪著父親慢慢老去的人嗎?家住雙江街道蓮花社區(qū)的張培富就是其中的一個人。
張培富今年70歲,他的父親張履培今年92歲,因多病纏身,生活無法自理,張培富40年如一日,照顧著父親的生活從無怨言。
近日,記者來到張培富家,張履培老人正躺在藤椅上,看到記者去采訪,老人說:“兒子對我太好了,沒有他的照料,我不可能活到今天呀!”
分家不成,妻子走出再沒歸
張培富出生在原雙江公社雙江村,父親張履培是個翻砂工,家里的日子還算過得不錯。
1970年,張培富經(jīng)親戚介紹,與同村的一個姑娘結(jié)了婚,婚后就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一年后,張培富有了一個女兒,雖然生活不富裕,但孩子的出生給一家人增添了不少歡樂。就在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時候,張培富的妻子突然提出要與公婆分家。分家的事情一下打破了原本很寧靜的家庭。
“我和妻子結(jié)婚后,父親患了職業(yè)病,就提前退休回家養(yǎng)病,自那以后,我就肩負(fù)起了養(yǎng)家的重任。”張培富說,“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經(jīng)濟負(fù)擔(dān)也越來越重了,所以,妻子希望我和父母分家,讓父母搬出去住,減輕家里的負(fù)擔(dān)。
“妻子提出分家的事,我十分生氣,我就向妻子說,父母把我養(yǎng)大,我養(yǎng)父母的老,我有一碗飯吃,他們就有一碗飯吃,絕不可能分家。”
張培富的妻子見丈夫不聽自己的話,一氣之下就走出了家門,再也沒有回來了。
幾年后,親戚朋友見張培富的妻子沒有回家,便上門給張培富介紹對象,每一次,張培富對介紹人說:“不是我不想再婚,我最害怕再婚后的妻子又叫父母搬出去住,對女兒不好,所以,我寧愿不再婚,一門心思把女兒養(yǎng)大,陪著父母慢慢變老。”
父親累倒 兒子守護病床前
為讓父親和女兒生活得更好,張培富每天到附近的建設(shè)工地上去做磚工,家里的事情全托付給父母。
“那時,母親的身體不好,六月天還要穿棉襖。種菜、煮飯等家務(wù)事全是父親一人做。”張培富說,“那個時候,外公癱瘓在床上,父親不僅要做家務(wù),還要去照顧外公,為外公端飯喂藥、倒屎倒尿、翻身擦背,直到他去世。”
在張培富的記憶里,父親很忙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為孩子做飯,再送孩子去上學(xué),一有空閑時間,他就下地種蔬菜,有時,父親忙到天黑還沒回家。
1977年6月的一天,張履培老人突然暈倒在地,張培富接到電話后,立即趕回家把父親送到醫(yī)院搶救。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父親滿頭白發(fā),張培富心里十分愧疚。“父親為我照顧女兒,為我料理家務(wù),從沒休息一天.....”張培富說著,再也抑制不住了,眼淚順著臉面直往下淌。
老人在醫(yī)院住了半個月,病情穩(wěn)定后就出了院。
2012年6月15日,張培富的母親因病去世。老伴的去世,對張履培老人無疑是一種打擊,他成天唉聲嘆氣,萎靡不振。為讓父親振作起來,張培富不再去工地上做工了,回家專門照顧父親。
“孝敬父母不再婚”
“父親上了年紀(jì),營養(yǎng)很重要。”說起照顧父親的事,張培富感到很自豪。為讓父親不差營養(yǎng),張培富每天都要精心為父親準(zhǔn)備飯菜,早餐半斤牛奶、一個雞蛋必不可少;午飯通常有魚肉、素菜和湯;晚飯以清淡飲食為主。
3年前,張履培老人不慎摔倒,導(dǎo)致腿骨骨折,張履培老人在住院期間,張培富日夜守護精心照,每天給他喂飯喂藥、洗臉擦身、端屎倒尿。
因老人不能下床活動,張培富向護士學(xué)習(xí)按摩,按時給父親做保健按摩,預(yù)防肌肉萎縮。
張履培老人出院后,張培富為讓父親盡快恢復(fù)身體,他自創(chuàng)了一套保健操,讓父親堅持鍛煉。夜里,他擔(dān)心父親去衛(wèi)生間不安全,就和父親睡在一起,只要父親有響動,他馬上起床,攙扶著父親上廁所。有時,張履培老人大小便拉在床上,張培富就及時為父親更換干凈的被褥和衣服,再把老人的身子洗干凈。
“孝敬父母不再婚,這是我的想法,也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事。所以,我要和父親一起慢慢變老,把與父親在一起的歡笑收藏在心里,給自己留下美好的記憶!”張培富說。
(記者 王彬彬 實習(xí)生 劉耕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