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1月24日6時訊(首席記者 徐焱)對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情況、“一府兩院”的工作情況進行監督,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責。在過去五年時間里,重慶市四屆人大常委會實行正確監督、有效監督,圍繞全市工作大局,堅持問題導向,注重針對性、連續性和有效性,監督工作取得新成效。
據統計,截至目前,市四屆人大常委會已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58項,開展工作評議2項、專題詢問7項,對18件法律法規實施情況開展檢查,主任會議聽取了20件地方性法規實施情況的匯報,審查規范性文件580件,推動了民生改善、生態文明建設,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
五年開展7場專題詢問 聚焦民生熱點問題
“部分貧困地區群眾的飲水仍以分散供水為主,飲水安全難以保障,對此你們將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這是2016年夏天,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全市脫貧攻堅聯組會議上,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重慶市大宅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學均提出的問題。
“我們計劃用兩年時間全面解決1919個貧困村、48萬戶、160多萬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同時,以水源保障為前提,綜合采取提升城鎮供水能力向農村管網延伸、水廠聯通、新建標注化水廠、新建集雨池4大工程措施,對工程措施不能解決的地方,結合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加以解決。”做出回應的,是時任市水利局副局長的韓正江。
像這樣一問一答的交鋒,頻繁出現在那場聯組會議上,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常委會的市人大代表當“考官”,市政府領導帶領11個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當“考生”。“考官”們就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金融扶貧等措施落實情況和農村公路交通提檔升級、農村貧困地區飲水安全等問題展開詢問,督促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切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
這種會議的形式叫做專題詢問,是人大監督“一府兩院”工作的一種重要形式。專題詢問前,市政府領導和各職能部門負責人除了會議主題外,對具體會問什么問題并不知情,詢問情況還通過華龍網向公眾直播。因此,對于政府來說,專題詢問無異于一場考試。
市人大常委會開展的專題詢問并不止于“答”,不僅要答得出,還要做得到,督促問題整改,才是最終目的。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追蹤督查下,政府及部門工作落實很及時,效果逐漸顯現,贏得代表和老百姓點贊。
如對農村飲水安全和山坪塘整治專題詢問后的第二天,市水利局就召開專題會議,對詢問中提出的問題進一步細化整改措施。市政府為此投入5.3億元水保資金,在沿庫、沿路、沿河地帶植樹建生物隔離帶,對山坪塘、水庫進行改造和整治。市人大隨后還進行了跟蹤督辦,監督政府落實整改,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
而在專題詢問財政工作上,針對市級預決算、部門預決算、“三公”經費,市人大常委會督促政府及財政等市級部門不斷加大公開力度、擴大公開范圍、細化公開內容、完善公開程序。目前,已全面公開預決算信息,細化公開內容,規范公開方式,便于社會公眾查詢監督,讓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老百姓心中有數,監督政府依法行政、科學理財、民主理財。
2016年5月專題詢問食品安全情況時,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進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完善地方食品安全標準,加強對生產企業、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的食品安全監管,加快推進針對我市食品小作坊小攤販的地方立法。目前,《重慶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已經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于去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統計數據顯示,五年時間里,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達到7次,主題涉及農村飲水安全、水污染防治、脫貧攻堅、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無一例外都和民生相關。市人大常委會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專題詢問是人大監督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市四屆人大及其常委會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監督重點,努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安全感、獲得感。
此外,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開展工作評議、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開展檢查也是通過監督解決民生問題的途徑。如在生態環保問題方面,市四屆人大常委會就先后3次聽取審議了關于我市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開展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氣象法、建筑節能條例等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開展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情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情況等調研,開展環境保護世紀行活動,推動改善和保護我市生態環境。為保證“舌尖上的安全”,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執法檢查,努力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在教育方面,則先后開展義務教育條例執法檢查、學前教育發展情況等調研,督促政府及有關部門提高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良好的企業發展法制環境是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發展環境的重要保障。市四屆人大常委會引入第三方獨立調查,針對性地進行企業發展法制環境評議和監督,不僅給企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也為重慶依法治市寫下藍本。
2014年,市人大常委會與區縣人大常委會聯動,開展了對政府關于企業發展法制環境工作的專項評議。市人大常委會領導主持召開各類專題座談會24次,聽取了政府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和240余家企業的意見;委托西南政法大學對市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747件規范性文件進行評估,委托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抽樣調查900家企業,委托區縣人大對10000余戶企業開展問卷調查,并將評議過程中發現的96個較大問題通報市政府,推動政府廢止涉企規范性文件163件、公開291件、提出整改措施221項、出臺179項規定和辦法,推進了法治政府建設,釋放了企業發展活力,優化了企業發展法制環境。
記者了解到,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市人大常委會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先后3次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關于依法行政工作情況報告、關于法治政府建設年度工作情況的報告,開展了企業發展法制環境工作專項評議。同時,主任會議聽取了市政府法制辦關于地方性法規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制定情況的專項匯報,促進了地方性法規的實施,提升了政府治理法治化水平。
備案審查有錯必糾 五年審查規范性文件580件
提到法治政府的建設,還有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還進一步提出,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
規范性文件就是我們俗稱的“紅頭文件”,和老百姓的權利義務直接相關。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則是指文件制定機關將其制定的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按照法定期限和程序報法定機關備案,由接受備案的機關對其合法性、適當性進行審查并作出修改或者撤銷處理的法律制度。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是憲法法律賦予各級人大常委會的一項法定職責,對于維護國家法制統一、人大依法履職和保障公民權利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一工作上,重慶是如何開展的?記者了解到,市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各報備主體積極履行法定職責,認真做好規范性文件起草、制定、合法性審查、公開、報備等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堅持“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各項工作,為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和推動依法治市作出了積極貢獻。
從剛剛過去的2017年來看,去年共接收四類報備主體報備的文件229件,作為規范性文件備案登記的有220件,其中,市政府規章8件,市政府文件24件,市政府辦公廳文件65件,區縣人大常委會文件114件,其他9件。不符合備案登記條件,未作為規范性文件備案登記的9件。按照文件發布后30日內報備的時限要求進行統計,市政府及其辦公廳規范性文件報備及時率達到100%。
據了解,2015年,市人大常委會與區縣人大聯動,開展了對政府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的專項評議。通過評議,督促市政府及部門、區縣政府對直轄以來出臺的規范性文件進行清理,共廢止規范性文件7105件,確認有效的文件6220件。2016年、2017年持續跟蹤評議整改落實情況,督促市政府將規范性文件全部上網公開,未公開的規范性文件不得作為行政管理依據;將市政府辦公廳、市高法院、市檢察院規范性文件納入報備范圍,實現了審查范圍全覆蓋。
統計數據顯示,五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共審查文件580件。其中,備案審查工作機構直接審查176件,同步審查404件。截至去年12月31日,市人民政府現行有效的規范性文件共計1320件;市政府各部門現行有效的規范性文件2588件;各區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現行有效的規范性文件509件;各區縣人民政府現行有效的規范性文件3942件。
市人大常委會備案審查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市人大常委會除了對報送備案的規范性文件進行主動審查外,還按規定接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某一規范性文件提出的審查建議,依法啟動審查工作。備案審查制度提供了人大常委會與公民、組織密切聯系的渠道,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性的重要體現。
“本屆在備案審查工作中邁出了一大步,摸清了全市規范性文件的‘家底’。”該負責人稱,目前,市人大常委會備案審查信息平臺的建設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已完成系統網上報備功能的軟件開發和內部測試,預計今年年初即可實現各報備主體的網上報備工作。信息平臺的建立運行,將建立完善權威的規范性文件庫,大大提升各報備主體的工作效率,進一步拓寬人民群眾參與規范性文件審查的參與渠道。
盯緊政府的“錢袋子” 預算審查監督更剛性
去年10月20日下午,市水利局局長吳盛海帶領財務處、規計處等負責人到市財政局,參加2018年市級部門預算公開評審會議。此次評審會由市人大、市審計局、市財政局等部門人員組成的專家小組聯合評審。
按照評審規程,水利局負責人對部門職能職責、重點工作、項目申報的必要性、立項依據、預算標準、預算需求和績效情況進行了詳細報告。評審組專家對申報的二級項目逐一詢問,最后,還要經過專家組評審合議、投票通過,申報的各個預算項目才能算“過關”。
這正是重慶市預算審查監督更規范、更科學、更剛性的體現。2016年9月,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重慶市預算審查監督條例》,新規定自去年3月1日已開始施行。
記者注意到,市四屆人大換屆以來,在預算審查監督工作上不斷發力,除通過修訂法規細化相關監督措施外,在工作開展上扎實開展預算草案的初步審查,探索建立預算審查前聽取市人大代表和社會各界意見制度,為人代會審查批準預算草案提供了有益參考。
要做好預算審查監督,不斷推進預算公開是關鍵。據統計,市四屆人大成立以來,公開范圍已從2013年的83個部門增加到2017年的245個部門,公開內容更加細化,公開方式也實現了常態化。
據了解,四屆人大在做好市人代會審查批準年初預算,常委會審查批準預算調整、決算,審議審計工作報告等工作基礎上,還緊扣全口徑預算決算審查監督重點,探索創新,不斷深化和完善預算審查監督工作。先后對市交委、市民政局等15個市級部門的預算進行了重點審查,同時通過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作出決議、開展調研等方式,突出對地方政府債務、國有資本運營、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
過去五年時間里,市四屆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審計工作的監督方面也不斷加強,2015年,督促市政府在審計報告中對查出問題的部門和單位進行點名,并列出問題明細表;2017年,推動政府列出38個區縣使用上級重點專項資金審計發現問題明細表。從2016年開始,常委會通過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開展專題詢問,有效促進了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對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落實,推動了加快建立審計整改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