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13年至2017年,四屆市政協已走過五年歷程。過去五年,市政協始終堅持團結民主兩大主題,團結引導各參加單位、廣大政協委員,緊扣全市工作大局,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為推動重慶改革發展各項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提及2013年7月31日,在市政協常委會關于“高鐵時代‘成—渝—萬’經濟走廊發展”專題協商會現場,自由發言環節自己參與“搶話筒”的一幕,時任市政協農業委主任的王義北仍記憶猶新。
“專題協商會上,不僅有市政協的領導,更有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參加,不是自己說給自己聽,講話有意義,所以我很想發言,也很愿意發言。”王義北的一席話道出了“搶”話筒背后的緣由。
觀點的碰撞,民主的氛圍,有效的互動使這次專題協商取得不俗的效果——市委、市政府領導當即回應,將充分吸納委員們的意見建議。如今,“成渝萬”高鐵自2016年底開通一年多,沿線各地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2013年的那次專題協商,也為四屆市政協常委會開展民主協商拉開了帷幕。五年來,四屆市政協常委會著力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不斷探索實踐,創新形式,健全制度,協商民主呈現出更加活躍有序、扎實有效的良好局面。
聚焦中心,構建協商議政新格局
在“成渝萬”高鐵經濟走廊專題協商會舉行之前,市政協經濟委牽頭,凝聚各方力量,進行了歷時四個多月的專題調研,提出建立協調合作機制、產業錯位發展等36條建議。
“高鐵開通后,拉近了沿線城市的時空距離,將顯著擴大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分工的區域范圍”。市政協經濟委副主任易小光認為,高鐵經濟走廊將成為“十三五”時期重慶發展的引擎板塊,應提前謀劃,一邊建高鐵、一邊建經濟走廊。
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在點子上。圍繞“成渝萬”高鐵經濟走廊專題協商,是四屆市政協聚焦全市中心工作,緊扣落實新發展理念開展協商民主的縮影。按照年度協商計劃,圍繞全市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開展協商,四屆市政協五年共組織重點協商活動46次。其中包括——
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市政協組織各參加單位、廣大委員、各專委會、區縣政協,從各自較熟悉領域切入,形成68篇調研報告,進行市政協常委會重點協商和全會協商,梳理上報工作建議190余條。
圍繞我市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市政協邀請市級有關部門在常委會會議上作情況通報,針對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主席會議協商,形成25條意見建議。
圍繞加快重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市政協開展常委會協商,組織65家單位組建43個調研組,提出247條建議,市委市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充分吸納。
在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重慶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的定位以及要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要求,市政協圍繞落實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部署開展常委會協商,提出優化“一體化”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等100多條建議。
委員們堅持將調研作為提升協商質量的重要手段,力求調查情況明、研究問題深、提出建議實。五年來,市政協探索發揮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的有效形式,建立健全全體會議總體協商、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主席會議重點協商、提案辦理面對面協商、專委會對口協商的協商議政新格局。
健全制度,協商議政增實效
王義北對她在專題協商會上“搶話筒”背后緣由的感言,也說到了很多委員們的心坎上——“專題協商會上,不僅有市政協的領導,更有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參加,不是自己說給自己聽,講話有意義,所以想發言,也很愿意發言。”
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對此,四屆市政協主動作為,不斷健全完善制度,積極務實地推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落地見效。
當年底,市政協制定了《重慶市政協年度協商、通報、視察、調研計劃的辦法》,明確市政協主動對接市委、市政府制定年度協商計劃,提高協商活動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使之進入市委、市政府總體工作部署和決策程序,增強協商實效。
作為委員履職的重要平臺,為推動提案工作更顯成效,四屆市政協常委會不斷探索,出臺了《政協重慶市委員會提案辦理協商辦法》,從提案參考題材、提案選題,到立案、確定承辦單位,再到聯合交辦、集中改辦……將協商貫穿于提案工作全過程。
市政協還協助市委出臺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確政協協商的內容、形式、程序、成果運用等內容。
如今,市委、市政府領導出席政協例會、參加協商已成常態,市級部門負責人積極參加政協協商活動;協商過程中,市領導和有關部門同志與委員互動交流;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每年底書面通報政協全會協商報告意見建議采納情況。“議題選擇精、活動頻次密、參與層級高、履職成效實”的協商機制也已基本形成。
健全機制,激發界別協商活力
2015年7月,市政協專題協商“貫徹落實《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意見》”,12個界別與8個區縣政協提交1份綜合調研報告、20份專題報告,吳曉靜、鞠飛等7名委員代表民革、工會等7個黨派界別、團體界別在大會上建言。市領導對這次專題協商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
界別是政協組織的基本單元和重要基礎,政協組織應如何為界別履職創造條件?近年來,市政協開展了系列探索,推動全市政協組織界別協商工作深入開展、取得成效。
經濟界別堅持舉辦雙月座談會,邀請市級相關部門負責人與經濟界委員,圍繞庫區經濟社會發展、電子商務等熱點問題,開展界別協商;農業界別創新開展“委員大家談”等活動,組織委員中的專家學者就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作報告。
為推動界別工作的組織化規范化運轉,市政協還健全了聯絡服務機制,在每個專委會確定了界別聯絡員,協助召集人做好對界別的聯絡、組織、服務等工作。
制度的完善,使得政協“開全會時有界別,會后界別無活動”的情況不復存在,界別協商以更具專業性的優勢激發了委員履職熱情和活力,為重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