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陽網訊(記者 楊梅娜)精選黃豆、浸泡、磨漿、濾渣、熬制、點鹵、擠壓、熏烤……近日,在普安鄉豐河村,煙熏豆干傳統手工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瞿建華、劉道英夫妻,向記者介紹制作煙熏豆干步驟。
豆干是由豆腐的再加工制作而成。相傳豆腐是公元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劉安養方術之士千人,皆多神仙秘法鴻寶之道。其門客中,蘇非、李尚、田由、晉昌、左吳等八人名氣最大,號稱“八公”。八公終日陪劉安在壽春城北山煉求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藥,劉安等在煉丹中,偶以石膏點豆漿,經過化學變化而成豆腐。典籍中對劉安發明豆腐有許多記述,記載劉安發明豆腐的典籍有多達四五十種。
云陽縣普安鄉豐河村瞿氏家族的煙熏豆干制作,可追溯到兩百年前第一代傳承人瞿正宏。第四代傳承人瞿建華繼承了老祖宗傳統制作豆干方法的精華,精選黃豆,使用清冽的山泉水清洗浸泡,采用傳統的過濾方法濾渣,關鍵的工序是專用桐子樹當柴火熏烤,烤干制成的豆干清香爽口,硬中帶韌,久放不壞,無煙味,綠色健康,口感遠勝于機器設備制作的豆干。
煙熏豆干傳統手工技藝制作,可追溯到兩百年前云陽縣普安鄉豐河村的第一代傳承人瞿正宏。煙熏豆干的制作復雜繁瑣,包括清選黃豆、浸泡、磨漿、濾渣、熬制、點鹵、擠壓、熏烤等工序,精準度要求高,同時使用清冽的山泉水清洗浸泡,采用傳統的過濾方法濾渣,關鍵的工序是專用桐子樹當柴火熏烤,烤干制成的豆干清香爽口,硬中帶韌,久放不壞,無煙味,綠色健康,口感遠勝于機器設備制作的豆干。
傳統的煙熏豆干制作工藝精細,食材配制要求嚴格,制作工序亦較復雜,第一步挑選黃豆,要用無霉變、成熟、未經處理、色澤光亮、顆粒飽滿,無蟲蛀和鼠咬的新豆為原料;第二步浸泡,先將泡豆池注入黃豆量的1.5倍的清水,然后再投入黃豆浸泡,水溫應控制在15--20℃的范圍內;第三步磨漿,俗稱“打磨兒”,大豆浸泡完畢,必須用清水沖洗干凈,并瀝盡余水后方可進入粉碎機磨漿,研磨時必須隨料定量進水;第四步濾渣,采用傳統的濾渣方法,將打磨出來的黃豆放到過濾工具里,有節奏地搖晃,過濾掉豆渣;第五步煮漿,把榨出的生漿倒入鍋內煮沸,不必蓋鍋蓋,邊煮邊撇去面上的泡沫。火要大,但不能太猛,防止豆漿沸后溢出。豆漿煮到溫度達90~110℃時即可。溫度不夠或時間太長,都影響豆漿質量;第六步點漿,把燒好的石膏碾成粉末,用清水調成石膏漿,沖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里、用勺子輕輕攪勻,數分鐘后,豆漿凝結成豆腐花;第七步擠壓,將豆腐花舀進木托盆里,用布包好,蓋上木板,堆上石頭,壓盡水分,即成豆腐干;第八步熏烤,需將擠壓好的豆腐干用桐子樹干柴熏烤至變硬且均勻呈深色。
瞿建華說:“我今年67歲了,制作豆干全憑手工,費時費力,因產量有限利潤微薄,家里兒孫都不愿接手,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喜歡、傳承老祖宗的這門手藝。”
今年10月,煙熏豆干傳統手工技藝入選云陽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縣文化館館長付官春表示,煙熏豆干傳統手工技藝有較高的研究、保護價值,將其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重點保護,對延續和傳承傳統手工技藝有十分特殊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