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奉節臍橙喜獲豐收。 郭莉 攝
![]() |
夔門黃金水道。 李永鑫 攝
前幾天,在奉節臍橙全國產銷會暨開園儀式上,奉節臍橙唯一的一棵母樹果實被現場拍賣,最終以12萬元的競拍價格成交。和這棵母樹一樣,近年來奉節臍橙的價格也如同芝麻開花一般節節攀升,成為該縣數十萬果農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地處三峽庫區的奉節,如何利用好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人文優勢,打響山水、歷史、詩文三張靚麗名片?日前,奉節縣委書記楊樹海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的專訪。
壯士斷腕般的綠色轉型
重慶日報:和許多地方一樣,奉節曾走過資源型發展的路子,也曾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吃過一些虧。那么,在生態保護愈發重要的當下,奉節是如何轉變發展思路的?
楊樹海: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煤,的確曾給奉節經濟提供了不小的支撐。但伴隨全國煤炭行業的下滑及其帶來的生態后患,“一煤獨大”的經濟結構讓我們身陷囹圄:該不該整頓這個支撐了奉節經濟近10年的產業?不發展煤炭,奉節的經濟又該依靠什么產業?
后來,我們梳理“家底”發現,生態和人文才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必須以大保護推動大發展,以大傳承推動大繁榮,著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人文優勢轉化為動力優勢。為此,就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棄“煤”重“綠”。
截至2017年12月,我們關閉了37家煤礦,去產能185萬噸,引導13家煤企成功轉型轉產;我們堅持“放下斧頭、管住山頭、守好源頭”,以“綠滿夔州、花漾奉節”為主題,實施補植補綠、造林綠化、低效林改造52.6萬畝;開展環保五大行動,全面推行河長制,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26座、二三級污水管網136公里;開展“零容忍、出重拳”利劍執法等專項行動,行政處罰環境違法行為28件,解決群眾身邊的、關注的環境問題400余個。
通過這些措施,我們著力站好保護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奉節崗哨”,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奉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點。
綠色引領的生態產業
重慶日報:我們可以感受到,通過這些行動,奉節已經擯棄了“先發展、后保護”的老路,但發展是第一要務,奉節如何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楊樹海:去煤化后的奉節,生態優勢凸顯,森林覆蓋率高達51.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有余;“一江五河”水質穩定,實現100%達標;負氧離子含量充沛,空氣質量年均達標320天以上。同時,奉節全縣有2000米的海拔落差,立體氣候明顯。這些天賦的生態自然資源,為我們實現一二三產的全面生態化提供了基礎。
在農業方面,我們對低山臍橙實行提質增效,對中山油橄欖、小水果實行增量提質,推動高山中藥材、煙葉、蔬菜和生態旅游融合發展,講好生態故事,唱響綠色品牌;在工業方面,我們重點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和眼鏡兩大主導產業,加快培育生物制藥和納米材料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十三五”末工業年產值達到250億元左右;在服務業方面,我們將旅游業作為統領性產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竭力開發旅游新產品,不斷提升景區品質內涵,促進旅游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此外,我們還將廣泛弘揚以詩歌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深度挖掘夔州文化“忠、義、情、節”四大精髓,以文載道、以文聚力、以文化人,用文化增添奉節旅游的內涵和底蘊,唱響“三峽之巔詩·橙奉節”核心品牌。
更有“里子”的鄉村振興
重慶日報:所有的發展都是為了人民。那么,在這場綠色發展的大潮中,奉節的老百姓得到了哪些實惠?
楊樹海:當前最能看見成效的莫過于臍橙。過去,奉節果農坐等別人上門收購,效益不高,而今我們不僅擴大了種植面積,改進了種植技術,還創新了利益聯結機制,拓展了銷售網絡,通過政府幫忙搭建的網絡電商平臺,把銷路接到了果農家門口。2017年,奉節臍橙產量30萬噸,預計綜合產值達24億元,每公斤產值達到了8元,真正讓綠色生態產生了經濟效益。
當然,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產業興旺只是其中的一環。我們正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首先,進一步健全壯大村民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和新型經營主體,重點解決社會事務有人管、組織說話有人聽、產業發展有人幫等問題。
其次,實施差異化的產業發展戰略,對產業基礎薄弱的地方,著眼“培育”,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對產業基礎好的地方則著眼“培優”,做強做大優勢產業。在產業發展上堅持走“精準發展、精心管護、精深加工、精品營銷”的“四精”之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產業的融合增值。
第三,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服務中心、流動養老服務站、愛心飯堂等場所,讓群眾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解決農村老人居住分散、出行困難等問題。
最后,我們要保護性開發傳統村落,塑造鄉村生態美景,把農村建設成為家園、花園、果園、樂園,真正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利用標志性符號 發展全域旅游
奉節大力發展旅游業
重慶日報訊 (記者顏安)提起奉節,聞名遐邇的夔門是其形象代表,但這已是關于奉節旅游的老記憶了。重慶日報記者近日在該縣采訪時獲悉,奉節正全力創建“白帝城瞿塘峽”國家5A級景區、“九天龍鳳景區”世界地質公園、“白帝城大遺址”世界文化遺產等,全力打造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長江三峽旅游目的地。
奉節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在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過程中,該縣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具體而言,就是將旅游業作為全縣的統領性產業來打造。”
“旅游業具有綠色、附加值高、帶動性強等特點,也能夠與生態、農業、文化等元素緊密聯結合,從而實現融合發展。”該負責人說,近年來,奉節把“全域旅游統領”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打造“三峽之巔”旅游品牌,著力實現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長江三峽第一旅游目的地兩大目標。
目前,奉節縣擁有6個標志性符號:一座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4A級景區白帝城;一張錢——10元人民幣背景為夔門;一個坑——世界最大的天坑“小寨天坑”;一條縫——世界最長的地縫“天井峽地縫”;一條河——世界最長的地下暗河“龍橋河”;一個字——漢字中奉節的專用字“夔”。
該縣將利用這些資源,發展全域旅游。例如,以白帝城、瞿塘峽、夔門三大世界級景點為背景,打造《歸來三峽》大型山水實景演藝,再現浩蕩長江、千年夔州的戰火與詩情;又如,縣里將開發赤甲山、白鹽山,復建瞿塘峽古棧道,穿越三峽腹地,覽夔門秋月,賞高峽平湖;而在天坑地縫片區,將利用好喀斯特地質奇觀資源,打造興隆旅游環線冰雪世界、天井峽地縫景區等,形成集旅游、休閑、養生、科普、度假于一體的大景區。
根據規劃,奉節將力爭在2019年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屆時年旅游綜合收入預計達到60億元,年接待游客1500萬人次。